[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维监测的矿山动力灾害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16811.4 | 申请日: | 201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0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郑禄林;何珩溢;刘镐;黄楠;郑禄璟;孙文吉斌;万入祯;陈斌;王英乐;陈庆港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G01N21/84;G01V1/00;H04N5/225;E21B47/0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维 监测 矿山 动力 灾害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维监测的矿山动力灾害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微震传感器用于获取微震信号;孔内成像装置探针用于观测围岩裂隙及裂隙发展走向;所获取的信号经微处理器及人工分析判断后传入灾害分析仪,经过数据库标准值对比后提供围岩状态预警及围岩支护措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微震监测技术、孔内成像技术与人工处理多维结合,融合了信号、图像与智能分析等研制一种多维度监测矿山动力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矿山动力灾害实时精确的监测及预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矿致灾的监控与防范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多维监测的矿山动力灾害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常用的动力灾害检测方法包括:锚杆受力监测、电磁辐射监 测、全站仪监测等方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方 法在矿山的安全及预警方面得到大量使用,但这些技术由于受掘进矸 石掉落的动态影响而使测得的数据不够精确;采矿放炮活动所致测得 信号不够准确;耗费财力物力且人员安全保障低低等问题;针对这些 技术的不足,我们在预测方式上做出了一些改变,采用多维度预测矿 山动力灾害,此技术能够解决传统单方式监测易受人为活动影响而造 成预测结果偏差的问题,提高矿山预警的准确度,减少人员伤亡,节 约安全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维度监测矿山动力灾害系统及方法,可以高效率监测矿山动力灾害,为巷道的支护方式及支护地点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撑,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采用微震监测与孔内成像监测两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矿山动力灾害进行监测采用信号与图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矿山压力的预警以及对巷道支护的指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步骤一:根据人工判别,分析前人在微震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基于目前煤矿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微震信号数据库,设置巷道围岩破裂信号和动力扰动下围岩信号的标准值。
步骤二:在监测巷道选取一定距离间隔的断面,在断面的底板、两侧墙、两拱肩、顶部进行打孔,并将各点位的数据导入数据库中。
步骤三:将微震装置的传感器分为六个一组,钻孔清理干净后将传感器放入孔内底部,用树脂固定剂将传感器固定,在干净稳定的环境中能提高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步骤四:传感器通过采集电路与微处理器连接,将处理器接收的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传感器的位置将信号与数据进行处理并储存。
步骤五:微震监测装置安装完成后,将孔内成像装置的探针放置于各断面对应的钻孔,探测前将孔内碎岩清理干净,保证传输画面的清晰,能够清楚的观测微裂隙的状况及扩展在探入过程中记录下探入的深度。
步骤六:将孔内成像装置中的探针通过采集电路与主机连接 ,将采集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后储存下来。
步骤七:将微震监测和孔内成像两种装置测得的信息经过人工分析后再导入灾害分析仪中,判断围岩压力过大的区域及围岩裂隙的走向,确定支护方式与重点支护断面。
与现有的监测矿山动力灾害的方式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有以下优势:
1.由开采环境确定数据库,使所建数据库贴合实际生产情况。
2.根据不同的生产环境,动态设定标准值,使动力灾害监测的准确性逐步提高。
3.在巷道断面合理布置钻孔点,采集被监测的巷道的信息更加合理准确,能够均匀监测各部分围岩所处的状态,使巷道处于全方位监测之下。
4.先通过微震信号确定灾害可能出现的地点,再通过图像确定围岩的情况,裂隙的走向,其次图像也能反证微震信号的准确性。
5.声波信号与图片信息导入灾害分析仪中,使两种信号不会出现信息孤岛,两种装置采集的信号相互佐证,多维分析,相辅相成。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168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