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龙血竭在制备防护血脑屏障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22060.7 | 申请日: | 201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0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娟;郭晶晶;闫然然;邓玉林;李勇枝;王佳平;高建平;梁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 | 分类号: | A61K36/896;A61P25/00;A61P2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张洁;仇蕾安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竭 制备 防护 血脑屏障 损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龙血竭在制备防护血脑屏障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所述血脑屏障损伤是微重力环境下引起的血脑屏障损伤。所述龙血竭的用量为1~2g/kg/d。所述药物以龙血竭为唯一活性成分,加入药用辅料制成制剂。所述制剂为注射液、皮下埋植剂、片剂、粉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或缓释剂。试验结果表明,龙血竭可显著改善微重力效应导致血脑屏障细胞旁路通透性增加和血脑屏障细胞膜上P‑gp介导外排转运增强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龙血竭在制备防护血脑屏障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迅猛发展。微重力作为航天环境中持续存在的因素,可导致机体神经、循环、骨骼和免疫等多系统损伤。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引起航天员出现空间运动病、睡眠障碍和运动失调等不利症状,严重威胁航天员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血脑屏障(BBB)作为血液和脑之间的分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和营养物质交换,是维持脑内环境和中枢神经系统稳定的结构。
龙血竭是一味传统名贵中药,系百合科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的含脂木材经提取得到的树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龙血竭具有活血与止血、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和修复皮肤等作用。有研究证实龙血竭能够抑制模拟微重力效应大鼠血液黏稠、红细胞变形、心肌氧化损伤和脑内活性氧含量等功效,对脑氧化损伤和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龙血竭对血脑屏障损伤防护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龙血竭在制备防护血脑屏障损伤药物中的应用,龙血竭可有效防护血脑屏障损伤。进一步的,申请人研究发现,模拟微重力效应可损伤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龙血竭还可有效地防护模拟微重力效应下血脑屏障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龙血竭在制备防护血脑屏障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血脑屏障损伤是微重力环境下引起的血脑屏障损伤。
进一步的,龙血竭的用量为1~2g/kg/d。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以龙血竭为唯一活性成分,加入药用辅料制成制剂。
进一步的,所述制剂为注射液、皮下埋植剂、片剂、粉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或缓释剂。
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验结果显示,龙血竭显著改善了模拟微重力效应导致血脑屏障细胞旁路通透性增加和血脑屏障细胞膜上P-gp介导外排转运增强。具体的,龙血竭可上调细胞间异常连接蛋白表达,维持BBB上TJ和AJ结构完整,从而改善模拟微重力效应下血脑屏障细胞旁路通道的病理性开放;龙血竭能够恢复模拟微重力效应BBB P-gp外排转运功能;龙血竭可能通过诱导Rac1-Arp2/3通路活化,上调外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装,使肌动蛋白丝与BBB连接蛋白结合恢复,稳定BBB上的细胞-细胞连接结构,来维持模拟微重力效应下血脑屏障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
附图说明
图1为伊文思蓝标准曲线;
图2为正常重力组大鼠脑中伊文思蓝含量测定;
图3为模拟微重力效应组大鼠脑中伊文思蓝含量测定结果;
图4为正常重力组血脑屏障(BBB)细胞间各连接蛋白Western blot条带结果;
图5为模拟微重力效应组血脑屏障(BBB)细胞间各连接蛋白Western blot条带结果;
图6为模拟微重力效应组BBB细胞间连接蛋白Claudin-5半定量分析统计结果;
图7为模拟微重力效应组BBB细胞间连接蛋白Occludin半定量分析统计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20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使用的网络道闸控制板
- 下一篇:多功能肠内营养供入装置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