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平井随钻跟踪的方法和控制钻头钻进方向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22570.4 | 申请日: | 201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1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吴让彬;李芳;赵文苹;彭学红;华晓琴;梁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7/04 | 分类号: | E21B7/04;E21B44/00;E21B47/022;E21B4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李荟萃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东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平 井随钻 跟踪 方法 控制 钻头 钻进 方向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平井随钻跟踪的方法。水平井随钻跟踪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收集与现场设计的水平井相邻的直井的测井资料;S20:根据测井资料,获取直井的储层以及与储层相邻的上围岩、下围岩对应的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包括深电阻率值RT曲线;S30:确定储层跟踪指数值;S50:根据储层跟踪指数值和钻井钻入直井的深度,建立储层以及与储层相邻的上围岩、下围岩所在的深度尺寸与储层跟踪指数值之间的关系曲线图;S60:根据步骤S50中建立的关系曲线图与步骤S20中的深电阻率值RT曲线作交汇图,根据交汇图,确定储层所在区域的界限值。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预先确认储层所在区域的界限值,为后续利用随钻控制系统控制钻头的钻进方向提供了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平井随钻跟踪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平井随钻跟踪的方法和控制钻头钻进方向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1965年-1975年,随钻测井技术在国外开始出现,但发展较为缓慢,零星的几个专利表明,这一时期还处在随钻测井的探索阶段。1975年-1995年随钻测井专利申请数量较为稳定,国际众多测井公司均相继推出了代表性的随钻测井产品。例如,1978年Teleco公司推出了第一支可靠的商用随钻测井仪器,利用钻井液压力脉冲传输测量数据;1984年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测井仪上市,1993年斯伦贝谢的Anadrill公司推出第一代集地层评价和地质导向为一体的IDEAL 地质导向系统。1995年至今,国外的随钻测井专利申请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我国随钻测井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左右才有该领域的专利申请出现,但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有显著地提升。由上可知,随钻测井跟踪技术绝大部分属于行业内的专利技术,属于企业核心资产,复杂程度和技术门槛很高,普通专业技术人员都无法接触,更无法操作。
从专业发展历程看,随着成功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油藏,石油勘探开发工业已转向开发更困难和更边缘的油藏(即油藏更小的油藏、油层更薄的油藏、裂缝性油藏和物性差的油藏),以前对这些油藏的地质评价结论都很差,因此这些油藏的开放常常被忽视。如今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都对钻井方案设计提出了挑战。大位移井、水平井和多底井这些15年前还是很少见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现在已常规用于提高油藏的产量和储量而被愈来愈广泛地得到重视 (AllenF,1997)。其中,UVD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出现在九十年代中期,其代表性的进展是发展了方位测量技术、井眼成像技术、带仪器的导向马达和正演模拟程序,通过地质导向来实现准确确定井位(BonnerS,1998)。钻井效率意味着成本最小化或通过避免出现如钻柱损坏、卡钻、流体涌入井眼或漏失等问题所导致的损失,并且钻井效率同样也涉及管理钻井过程中的相关风险问题(例如井壁不稳定性问题)。大地力学模型(MEM)可用来综合获得全部资料 (AldredW,1998)。精确确定井位意味着在目的储层中将井眼轨迹沿最佳的方向进行导向,达到井产量最大化的目标。与此同时,由于发现油藏成本高的经济方面的约束,常常要求一口井能钻到多个目标,典型的情况就是通过钻很长的水平井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如果对于地质和构造方面不可预见的变化不能迅速作出正确校正的话(例如断层水平、断距或者地层倾角变化),将导致斜井或水平井价值不高。实侧钻头附近倾斜和方位数据(特别是井眼图像),可为达到理想的目标提供最佳的手段。目前上述仪器一般能达到绝对垂直深度变化小于2m,相对深度变化小于0.35m的偏差范围。井眼不仅能保持在很薄的产层内,而且也避免了与在同一层中的其它井眼相冲突(PogsonM,1999)。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的提出,使得实时向世界任何地方传送解决方案变为现实(BrownT,2000)。实时UWD测井产品现在包括测高分辨率电阻率、孔隙度、声波传播时间、井眼图像、地层倾角、环空压力、泄漏和地层综合测试等项目(Rezmer-Cooperl,2000)。利用随钻测井技术可大大提高井位的准确性。将新型的钻头处倾斜测量(AMI)模块与Vision模块的连续井眼测量进行组合可以优化钻井控制,提高钻井效率(VareoM,199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25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