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信网络的规划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22605.4 | 申请日: | 2019-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06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奇;汤进凯;李小燕;徐德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1/14 | 分类号: | H04L41/14;H04L41/0896;H04L41/0803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宇杨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 网络 规划 方法 系统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提供一种通信网络的规划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对所要规划的网络中的业务梳理业务需求;按照业务需求为业务预设路由;按照业务需求为业务分配资源,根据资源分配情况计算网络建设规模;其中,按照业务需求为业务分配资源包括:按照需求带宽为业务分配带宽资源;按照源宿节点、业务承载的保护方式为业务分配端口资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网络的规划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将存量端口资源与新增子架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对业务的端口资源统一分配,提高了网络规划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网络的规划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如今依托通信网络开展的众多综合业务对运营商基础承载网络提出诸多挑战。无线方面,4G的大力发展以及5G的重点推进要求传送网对基站业务调度至核心网EPC回传链路要求有足够丰富的带宽能力及路由选择。固网宽带方面,广度覆盖的数据城域网对收敛后数据集中调度至出口提出多种灵活传送的要求。政企专线方面,大颗粒业务的逐年增势以及业务的随机性对网络承载容量及富余度提出挑战。同时,随着更多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及应用,例如VR/AR、物联网等需求将对现有基础承载的传送网不断发起技术及承载能力上的冲击与挑战。面对上述诉求,有多种解决技术及方案,但其中OTN(Optical TransportNetwork,光传送网)作为一种超高带宽、超强延展性的网络,是作为承载大流量业务的基础网络首选。
然而,在上述各种复杂需求交织的背景下,现有OTN网络的规划方法已经开始显现出瓶颈,一方面网络的规划方法需要结合新技术进行相应变革;另一方面,在海量业务需求驱动下,如何进一步提升规划效率,提高质量以满足业务的多变性及大容量需求,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待解决的瓶颈。
现有的OTN网络的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如下环节:
1、业务需求梳理:作为网络规划的基础步骤,业务需求梳理不仅需要对业务需求带宽进行逐一梳理统计,还需要对每条业务的开通方式(即业务是否保护、分担方式等)进行逐一梳理,具体包括:
1.1传送带宽分类:就目前主流的业务需求,主要需要将传送带宽分为GE、2.5G、10GE(含10GPOS)、40G、FC400/800、100G甚至将来5G时代的200G/400G等。不同网络调度规则可能对不同业务类型提出差异化承载需求。
1.2传送路由分类:对于传输调度,路由也存在不同的方式。具体概括为:1)源宿间无保护调度。2)同源同宿分担调度。3)同源异宿分担调度。4)源宿间1+1保护调度。而每种方式又随着各个网络的组网要求及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业务调度路由预安排:根据不同网络组网及调度要求,结合业务需求,逐条进行业务调度路由安排。也只有逐一对调度路由的预安排,才能比较准确地对直达落地型电路、电层转接型电路、光层穿通型电路等多种组织方式进行统计,得到所需要网络建设规模,达到规划的目标。
3、OTN网络关键资源要素及成果生成:通过逐一统计电路路径所涉及网元及建设内容,形成波长/子波长波道图、线路端口/板卡、支路侧端口/板卡以及上述资源与业务需求的互关联性,为后续网络建设规模,如子架、板卡、端口等提供新增依据,便后续复查及审阅。
现有的OTN网络规划方法存在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基本全人工规划,效率低:目前的规划方法几乎全是用人工手工或少部分半自动方式进行操作。以几十个T的业务需求为例,往往涉及多种不同大类的业务需求,且每大类还存在不同的差异化调度方式。带宽与不同调度方式的组合,至少有十余种不同类型需求,仅梳理业务需求就耗时不少。同时,面对业务需求侧发生的变化,往往难以快速反应及处理。需求的变化对于已经完成的操作环节往往是一种“毁灭性”的推倒重来,不仅效率底下,准确性也难以保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26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