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粉煤灰基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27181.0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60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邵玉田;孙晴晴;孙琪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滁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72 | 分类号: | B01J23/72;B01J35/02;C07B43/06;C07C231/02;C07C233/15;C07C233/01 |
代理公司: | 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 32305 | 代理人: | 刘林 |
地址: | 239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使用 粉煤 灰基铜 催化剂 制备 及其 应用 方法 | ||
1.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粉煤灰基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S1、将粒径为10-30nm的粉煤灰微珠、铜源、1-4个碳原子醇混合,在超声、机械搅拌的作用下混合1小时,得到浆料;
所述铜源为醋酸铜、氢氧化铜、草酸铜等的一种,陶瓷与铜源的质量比为3-5:1,铜源与1-4个碳原子醇的质量比为30-50:1;所述超声频率为500-1200Hz、机械搅拌速率为400~600r/min;
S2、采用喷雾、薄膜闪蒸相结合方法去除浆料中的液体,得到固体粉末,所述闪蒸温度120-160℃;
S3、将固体粉末在马弗炉中煅烧,所述煅烧温度为150-300℃煅烧2小时、300-450℃煅烧2小时,得到负载铜通孔微珠;
S4、将经上述过程得到负载铜通孔微珠送入机械塑型机中,挤出直径为0.5-10mm的纳米多孔颗粒,形状可为正方体、六面体、三面体、球体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S5、上述过程直径为0.05-10mm的纳米多孔颗粒与1-4个碳原子醇一并置入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15分钟,去除表面易落物,过滤,得到的固体颗粒送入120-160℃的真空烘箱中,在真空度-0.05MPa条件下,维持3-5小时,得到直径为0.5-10mm的纳米多孔固载式铜催化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粉煤灰基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微珠是通孔、闭孔、无孔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粉煤灰基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源为纳米铜粒子、氧化铜粒子、氧化亚铜粒子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粉煤灰基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弗炉煅烧可以在氩气氛、氧气氛或空气氛中进行。
5.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粉煤灰基铜催化剂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方法如下:
S1:将经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得到的直径为0.5-10mm的纳米多孔固载式铜催化剂装入列管式管式器中,所述管式器具为两端带有封头、管内径200-400mm;
S2:将芳胺(1)、酰化试剂混合均匀,加入或不加入有机溶剂-1,得到均匀的液体物料,采用送料泵将物料送入装载有催化剂的管式反应器中,采用热水、导热油或蒸汽对管式反应器进行加热,使得酰化反应在115-120℃条件下进行,收集从管式反应器中出来的酰化产物(2),经分析化验合格后,经或不经过脱出有机溶剂-1,做为下一步连续管式硝化反应的原料;
S3:将经步骤S2得到的酰化产物(2)与或不与有机溶剂-2混合,在55-60℃条件下,以内径60mm的304不锈钢材质的管作为连续管式硝化反应的反应容器,收集硝化反应料液,经分析化验合格后,脱溶回收有机溶剂,加水稀释,抽滤得到硝化产物(3);
S4:将硝化产物(3)与1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混合,升温回流、降温、抽滤、水洗,得到水解产物(4);所述氢氧化钠与硝化产物(3)的摩尔比5-6:1;
S5:将水解产物(4)与甲醇、5%钯碳、氢气混合,在0.5~0.6MPa、55-60℃条件下进行催化加氢还原反应,反应结束,过滤回收催化剂,蒸馏回收甲醇,得到还原产物(5);所述甲醇与水解产物(4)的质量比为2:1;所述5%钯碳与水解产物(4)的质量比为0.005:1;
S6:经步骤(5)所得还原产物(5)与水、甲醇、盐酸在25~35℃混合并在此条件下搅拌2小时,在搅拌条件下降温至0-5℃,过滤,滤饼经少量水冲洗、干燥,得到白色盐酸盐(6)晶体;所述水与甲醇的比例为0.15:0.85;所述甲醇与水的混合物的质量与还原产物(5)的质量比为3:1;所述盐酸加入的量以体系PH保持在0.5-0.7范围且30分钟不变为准;
上述过程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R1为卤素、烷氧基、1-6个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烃基、1-6个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酯基、1-6个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酰胺基的一种或几种;R2为1-6个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烃基的一种;R3为卤素、1-6个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烃氧基、羟基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滁州学院,未经滁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718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