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及扭力梁总成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28144.1 | 申请日: | 201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4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韩群山;范例;马延昌;李慧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群山 |
主分类号: | B60G21/05 | 分类号: | B60G21/05;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1111 | 代理人: | 余炎锋 |
地址: | 475400 河南省开封市通***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径向 转动 调节 瓦特 连杆 装置 扭力 总成 | ||
本发明属于汽车底盘悬架技术领域。一种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及扭力梁总成,包括中心摆臂、分别铰接设置在所述中心摆臂两端的左连杆和右连杆,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的外端均设置有铰接部;左连杆和右连杆均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以及调节单元,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调节单元连接,第一杆体相对于第二杆体能够径向转动动作,第一杆体与所述第二杆体的轴向相对固定所述的,瓦特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扭力梁组件的中横梁和车轮安装座轴心线之间。本申请整体结构设计合理,连杆结构能够实现径向转动和轴向调节功能,其有效的化解了扭力梁上下运动时给连杆带来的扭曲力,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连杆两端连接胶套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底盘悬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及扭力梁总成。
背景技术
在现有轿车的后悬架技术,大多采用多连杆式和扭力梁式后悬挂系统,其中,多连杆式后悬挂系统舒适稳定,被轿车领域广范应用,但多连杆式后悬挂系统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占据空间较大的缺点,也不易满足电动汽车中球笼式传动的后置电动机驱动系统的安装。在现有技术中,扭力梁结构的轿车后悬挂系统也被广泛应用,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的优点,也较适应电动汽车后置式电机驱动系统的布置, 但传统的扭力梁结构其横向稳定性与多联杆后悬架系统相比稳定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在传统扭力梁后悬挂的基础上增加横向稳定连杆装置,使扭力梁结构既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又有多连杆系统的稳定性。
在现在技术中,如专利号为201611102323.7和201210176514.3文献已知,其公布了扭力梁带有横向稳定瓦特连杆的后悬挂技术,其优点在于:实现了扭力梁结构增加横向稳定连杆的设计。不足在于:(1)后悬挂的运动是以拖拽臂前端与车身连接的交点为中心,后方上下运动,其已知文献中瓦特连杆设在以传动轴为中心的后方,瓦特连杆组件两端与拖拽臂连接的交点距离拖拽臂与车身连接的交点较远,工作时,其瓦特连杆组件中推杆两端的上下运动幅度较大,进而瓦特连杆两端交接点的转动幅度同步增大。在汽车悬挂技术中,为了尽量隔离噪声传递,悬挂的连杆均通过橡胶套与车身和部件连接,因此,瓦特连杆两端的转动幅度过大,会导致连接套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2)在扭力梁运动时,瓦特连杆两端的连接套除了要承受上下运动时的转动应力外,还要承受以拖拽臂前端为中心上下运动时产生的扭动力,该扭动力不做有效消除,更会使瓦特连杆两端的连接套加速损坏,存在设计缺陷。以上两种设计缺点相加,也是带有瓦特连杆的扭力梁技术虽有文献,但却没有广泛应用的原因。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可径向转动、轴向调节的瓦特连杆推杆装置,用于解决带有瓦特连杆结构的扭力梁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及扭力梁总成,具有可径向转动功能,又具有轴向螺纹调节长度的功能,其有效的化解了扭力梁上下运动时给连杆带来的扭曲力,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连杆两端连接胶套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包括中心摆臂、分别铰接设置在所述中心摆臂两端的左连杆和右连杆,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的外端均设置有铰接部,所述左连杆和右连杆均包括有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调节单元,所述第一杆体和所述第二杆体通过所述调节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杆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杆体能够实现径向转动。
根据本发明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杆体包括本体段和装配段,所述调节单元包括轴承套管,所述轴承套管通过轴承套管内设有的内轴承和外轴承穿接在第一杆体上的装配段上,轴承套管与第二杆体的一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可径向转动调节的瓦特连杆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杆体上设有第一限位肩,外轴承的内圈与第一限位肩顶置;所述轴承套管内设有第二限位肩和第三限位肩,第二限位肩和第三限位肩分别与内轴承和外轴承的外圈顶置;所述第一杆体的装配段端部设有限位螺纹段,限位螺纹段上设有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一限位螺母顶置内轴承的内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群山,未经韩群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81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