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厨余垃圾桶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31851.6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4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朱琳娜;蔡泽宇;盛天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F1/14 | 分类号: | B65F1/14;B65F7/00;C05F9/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68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垃圾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厨余垃圾桶,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桶体及可手动开合的橡胶圈密闭桶盖,桶体被上隔板和下隔板分隔成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厨余垃圾经上腔室底部的复合粉碎刀头粉碎后,进入中腔室内设置的发酵仓,经催化剂及温度控制促进完成发酵烘干过程后,进入下腔室内设置的堆肥仓并由挤压平台挤压后在堆肥仓内压缩成型。本发明将厨余垃圾自入桶开始,通过粉碎、消毒、发酵、烘干、压缩一系列过程,使厨余垃圾转化为干燥易保存易定量施用的有机肥料,解决了现有家用厨余垃圾难以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用性强,结构简单,开盖自动断电的安全防护措施,可直接用水冲洗内桶易于清洁维护,符合安全绿色环保家居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厨余有机垃圾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厨余垃圾桶。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生活的普及,厨余有机垃圾难以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厨余有机垃圾如何回收再利用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追求逐步提高,家庭园艺开始普及,厨余垃圾降解堆肥再利用完美解决了家庭园艺的肥料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家庭厨余垃圾处理难题。
现有垃圾桶绝大部分仅从垃圾分类角度进行空间分隔实现分装。桶体主要由桶盖,桶身及其分隔仓组成。桶盖的开启方式有多种,手动主要包括:掀盖式,翻转式,按弹式,脚踏式等;自动开盖主要是通过红外感应触发翻盖,以及较为新型的螺旋式开合结构。现有家居小型垃圾桶的性能提升集中在自动打包和换袋。
以上列举的各类垃圾桶结构简单,技术性能成熟,提高了垃圾收集和打包操作的便利性。然而,这些方案并没有彻底解决家居垃圾的处理问题,仅是改善了垃圾的分类和倾倒前的人工操作问题。现有技术方案尤其缺乏针对厨余垃圾的完整处理,包括使用厨余垃圾粉碎机并将其冲入下水道的便利处理方式,均难免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生态压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低碳环保、符合绿色环保家居需求的智能厨余垃圾桶,解决了现有家用厨余垃圾难以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以及城市家庭小型植物养培的可量化施肥问题。
本发明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厨余垃圾的处理问题,将厨余垃圾自入桶开始,通过粉碎、消毒、发酵、烘干、压缩一系列过程,将其转变为家居可用的有机肥料,过程全自动,环境零危害。从根本上改善解决厨余垃圾的处理问题。
为进一步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厨余垃圾桶,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桶体,所述桶体顶部配套有可分离式橡胶圈密封桶盖,所述桶盖可手动开合地与桶体连接,并通过与桶体外侧口部边缘设置的微动常闭开关接触,控制系统开启与暂停;所述桶体被上隔板和下隔板分隔成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
上腔室中,所述上隔板上开设有连通上腔室和中腔室的粉碎口,所述粉碎口上通过安装座安装有复合粉碎刀头及电机组合;位于粉碎口之间的上隔板处安装有压敏电阻传感器;所述复合粉碎刀头及电机组合、压敏电阻传感器均与固定在上隔板中部空间区域的主控芯片(单片机stm32)相连;压敏电阻传感器发送数字信号,由主控芯片控制复合粉碎刀头电机组的启动与关闭,厨余垃圾经粉碎处理进入中腔室;
所述中腔室内设置有发酵仓,所述发酵仓由两个对称设置的弧形板连接上隔板与下隔板构成,弧形板上部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向发酵仓喷洒催化剂的催化剂喷口;所述发酵仓内壁均匀环绕排布电热管,由主控芯片的程序运行控制电热管的电流大小设置发酵仓温度环境;
所述下腔室是下隔板与桶底之间的空间,所述下隔板中间设置有可左右相向作开合运动的发酵仓底板,其由与主控芯片连接的步进电机驱动开合;所述下腔室包括通过发酵仓底板与发酵仓连通的堆肥仓以及设置在堆肥仓下端用以对松散的有机肥料压制成块的挤压平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腔室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板,导向板一端安装在桶体内壁,其另一端与安装座弧形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工业大学,未经湖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18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