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蒸发式冷却的热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35810.4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6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绍志;吴昊;徐以洋;陈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5B30/02;F25B41/30;F25B1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蒸发 冷却 系统 | ||
1.一种使用蒸发式冷却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剂管路系统和乙二醇溶液管路系统,制冷剂管路系统包括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10)、第一节流阀(5)、第二节流阀(6)、电磁阀(4)、四通换向阀(3)和浓缩用蒸发器(7),乙二醇溶液管路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10)、三通调节阀(11)、水泵(12)、浓缩用蒸发器(7)、结晶分离器(8)和喷淋器(9);
四通换向阀(3)包括第一阀口(3a)、第二阀口(3b)、第三阀口(3c)和第四阀口(3d),三通调节阀(11)包括进水口(11b)、第一出水口(11a)和第二出水口(11c);喷淋器(9)和室外换热器(10)均位于水箱内部,水箱底部储存有乙二醇溶液,室外换热器(10)位于乙二醇溶液上方,喷淋器(9)位于室外换热器(10)上方;
制冷剂管路系统中,压缩机(1)的制冷剂出口和室内换热器(2)的其中一个端口分别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阀口(3a)和第二阀口(3b)相连;室内换热器(2)的另一端口分流后形成两个分支,第一分支经第一节流阀(5)与室外换热器(10)的其中一个端口相连,第二分支依次经电磁阀(4)和第二节流阀(6)与浓缩用蒸发器(7)的制冷剂入口相连;室外换热器(10)的另一端口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阀口(3d)相连,浓缩用蒸发器(7)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1)的低压入口连接,压缩机(1)的中压入口与四通换向阀(3)的第三阀口(3c)连接;
乙二醇溶液管路系统中,水泵(12)出口与三通调节阀(11)的进水口(11b)连接,三通调节阀(11)的第一出水口(11a)与喷洒乙二醇溶液的喷淋器(9)连接,三通调节阀(11)的第二出水口(11c)与浓缩用蒸发器(7)的乙二醇溶液入口连接,浓缩用蒸发器(7)的乙二醇溶液出口经结晶分离器(8)与水箱底部的乙二醇溶液入口连接,水箱底部设有与水泵(12)进口相连的乙二醇溶液出口;
热泵系统制冷时,室内换热器(2)作为蒸发器使用,室外换热器(10)作为冷凝器使用,浓缩用蒸发器(7)不参与循环;热泵系统制热时,室内换热器(2)作为冷凝器使用,室外换热器(10)作为第一蒸发器使用,启用浓缩用蒸发器(7)作为第二蒸发器使用;
热泵系统用于制热时,通过调节四通换向阀(3)使第一阀口(3a)和第二阀口(3b)连接、使第三阀口(3c)和第四阀口(3d)连接,打开电磁阀(4) 以及三通调节阀(11)的所有端口;
制冷剂从压缩机(1)的制冷剂出口排出,依次经四通换向阀(3)的第一阀口(3a)和第二阀口(3b)流向室内换热器(2);制冷剂经室内换热器(2)被分流成两部分;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一节流阀(5)进入室外换热器(10)后,依次经四通换向阀(3)的第四阀口(3d)和第三阀口(3c)回到压缩机(1)的中压入口;另一部分制冷剂经第二节流阀(6)进入浓缩用蒸发器(7)后进入压缩机(1)的低压入口;
水箱底部的乙二醇溶液在水泵(12)的推动下流入三通调节阀(11)的进水口(11b),乙二醇溶液被三通调节阀(11)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乙二醇溶液流向喷淋器(9),在作为第一蒸发器的室外换热器(10)中,制冷剂与喷淋器(9)喷淋的乙二醇溶液以及室外空气换热,随后乙二醇溶液被水箱收集;另一部分乙二醇溶液流向浓缩用蒸发器(7),在作为第二蒸发器的浓缩用蒸发器(7)中,制冷剂与乙二醇溶液换热,乙二醇溶液冷却到冻结温度下后部分水份结晶析出,乙二醇溶液浓度升高,经过结晶分离器(8 )分离冰晶,浓缩后的高浓度乙二醇溶液流入水箱底部后与经过喷淋器(9)喷淋后稀释的乙二醇溶液混合以维持水箱底部的乙二醇溶液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581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