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升温再热技术的吸收式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37596.6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6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梅宁;张智祥;袁瀚;李艳;高鹏远;孙永超;张小蒙;赵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5/06 | 分类号: | F25B15/06;F25B41/40;F25B43/00;F25B40/06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王丹丹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升温 技术 吸收 循环系统 | ||
1.一种基于升温再热技术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升温子系统、动力子系统和增温器(6),升温子系统与增温器(6)连接组成升温子循环系统,动力子系统与增温器连接组成动力子循环系统;
所述升温子系统包括发生器Ⅰ(1)、分离器Ⅰ(2)、冷凝器(3)、工质泵Ⅰ(4)、蒸发器(5)和工质泵Ⅱ(16),发生器Ⅰ(1)的出液口与分离器Ⅰ(2)的进液口连接,分离器Ⅰ(2)的出气口与冷凝器(3)的进气口连接,分离器Ⅰ(2)的出液口与工质泵Ⅱ(16)的进液口连接,冷凝器(3)的出液口与工质泵Ⅰ(4)的进液口连接,工质泵Ⅰ(4)的出液口与蒸发器(5)的进液口连接,蒸发器(5)的出气口与增温器(6)的第一进气口连接,增温器(6)的出液口与发生器(1)的进液口连接,工质泵Ⅱ(16)的出液口与增温器(6)的进液口连接,
所述动力子系统包括透平(7)、吸收器(8)、工质泵Ⅲ(9)、发生器Ⅱ(13)和分离器Ⅱ(14),发生器Ⅱ(13)的出气口与分离器Ⅱ(14)的进气口连接,分离器Ⅱ(14)的出气口与增温器(6)的第二进气口连接,分离器Ⅱ(14)的出液口与回热器Ⅱ(11)的进气口连接,增温器(6)的出气口与透平(7)的进气口连接,透平(7)的出料口与吸收器(8)的进料口连接,分离器Ⅱ(14)的出液口与吸收器(8)的进液口连接,吸收器(8)的出液口与工质泵Ⅲ(9)的进液口连接,工质泵Ⅲ(9)的出液口与发生器(1)的进液口连接;
所述升温子系统还包括回热器Ⅰ(15)和节流器Ⅰ(17),增温器(6)与发生器(1)的连接管路上设有依次设有回热器Ⅰ(15)和节流器Ⅰ(17);工质泵Ⅱ(16)与增温器(6)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回热器Ⅰ(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升温再热技术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子系统还包括节流器Ⅱ(10)、回热器Ⅱ(11)和过热器(12),分离器Ⅱ(14)的出气口与过热器(12)连接,过热器(12)的出气口与增温器(6)的第二进气口连接,分离器Ⅱ(14)与吸收器(8)的连接管路上依次设有回热器Ⅱ(11)、节流器Ⅱ(10),工质泵Ⅲ(9)与发生器Ⅱ(13)的连接管路上设有回热器Ⅱ(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升温再热技术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温器(6)为间壁式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升温再热技术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子循环系统中所使用的制冷剂工质包括但不限于氨-水、水-溴化锂、R124A-DM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升温再热技术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子循环系统中所使用的工质包括但不限于氨-水、水-溴化锂、R124A-DMA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759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