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8548.9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5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余裕璞;白凤武;王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3G6/00 | 分类号: | F03G6/00;F01D15/10;F28D20/00;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固体 颗粒 系统 | ||
1.一种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电系统包括储热环节和热功转换环节;所述储热环节包括进料斗(3)、控制阀门一(4)、电加热器(5)、控制阀门二(6)、热储仓(7)、控制阀门三(8)、换热器(10)、控制阀门四(11)、冷储仓(12)和提升机(1);进料斗(3)的下方出口通过控制阀门一(4)与电加热器(5)的上方入口相连,电加热器(5)的电源与电网(17)相连,电加热器(5)的下方出口通过控制阀门二(6)与热储仓(7)的上方入口相连,热储仓(7)的下方出口通过控制阀门三(8)与换热器(10)的上方颗粒入口相连,换热器(10)的下方颗粒出口通过控制阀门四(11)与冷储仓(12)相连,提升机(1)的底端与冷储仓(12)相连,提升机(1)的顶端与进料斗(3)的上方入口相连;进料斗(3)、电加热器(5)、热储仓(7)、换热器(10)、冷储仓(12)在空间上依次从高到低布置;所述的热功转换环节包括压缩机(21)、回热器(18)、换热器(10)、透平(15)、发电机(16)、以及冷却器(19);压缩机(21)的出口与回热器(18)的冷侧入口相连,回热器(18)的冷侧出口与换热器(10)下方的工质入口相连,换热器(10)上方的工质出口与透平(15)的入口相连,透平(15)旋转带动发电机(16)发电,发电机(16)输出端与电网(17)相连,透平(15)的出口与回热器(18)的热侧入口相连,回热器(18)的热侧出口与冷却器(19)的入口相连,冷却器(19)的出口与压缩机(21)入口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热环节的充放热过程如下:提升机(1)将冷颗粒(2)从冷储仓(12)中提升到进料斗(3),由进料斗(3)进入电加热器(5)中,富余电力通过电加热器(5)对冷颗粒进行电加热,电加热器(5)和热储仓(7)前分别有控制阀门一(4)和控制阀门二(6)控制流过电加热器和流入热储仓的颗粒流量,加热完成后的颗粒进入热储仓(7)中储存,完成充热过程;在外界需要电时,将热储仓(7)下方的控制阀门三(8)打开,热颗粒(9)流入换热器(10)中,完成换热的颗粒经过换热器(10)下方的控制阀门四(11)流入冷储仓(12)中储存,完成放热过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功转换环节的工作过程如下:低温高压工质(22)在流经回热器(18)和换热器(10)后变为高温高压工质(14),进入透平(15)中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16)发电,将电能输送给电网(17);然后发电工质流经回热器(18)和冷却器(19)变为低温低压工质(20),再在压缩机(21)的作用下转变为低温高压工质(22),完成热功转换过程。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测量所述的电加热器(5)出口颗粒温度以及换热器(10)出口发电工质的温度,分别和各自预定的温度值比较,两者差值作为控制信号控制电加热器下方控制阀门二(6)的开度和换热器(10)颗粒侧控制阀门四(11)及工质侧控制阀门五(13)开度,以调节电加热器出口固体颗粒的温度和换热器出口发电工质的温度。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粒径范围为100微米-2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固体颗粒从进料斗到冷储仓的流动驱动力为颗粒重力。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储热环节的充热过程中,电加热器(5)对冷颗粒(2)加热至650℃~1200℃。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固体颗粒储热的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储热环节的放热过程中,来自给水泵(29)的高压给水(30)在换热器(10)中经历水冷,蒸发,过热变为高温高压水蒸气(25),温度达到550℃,然后进入汽轮机(26)中膨胀做功,带动发电机(16)发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854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