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可见光吸收可钢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39651.5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5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樊义平;吕庆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锦绣前程节能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17/34 | 分类号: | C03C1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贾楠楠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见 光吸收 可钢化 阳光 控制 镀膜 玻璃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可见光吸收可钢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及制备方法,属于镀膜玻璃技术领域,包括玻璃基体,由玻璃基体向外依次包括: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第二层氧化硅膜层、第三层氧化钛膜层。本发明的镀膜玻璃具有低的可见光吸收率、钢化性能好、玻璃外观实现了纯正的颜色及合适的采光性能、低的紫外线透过率、优异的节能性能、良好的耐酸碱腐蚀及耐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镀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可见光吸收可钢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是将太阳能光伏组件安装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来提供电力,如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一般的建筑物外围护表面采用涂料、装饰瓷砖或幕墙玻璃。用光伏组件来做建筑物的屋顶、外墙和窗户,既可用做建材也可用以发电。光伏组件与建筑的结合不占用额外的地面空间,是光伏发电系统在城市中广泛应用的最佳安装方式。光伏建筑一体化作为庞大的建筑市场和潜力巨大的光伏市场的结合点,存在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光伏建筑既要满足光伏发电的功能,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的基本功能,如建筑美学、采光、安全性能、绿色环保节能的要求,对光伏组件特别是做为建筑外围的光伏玻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现有的光伏玻璃采用透明钢化压花玻璃,一方面,整个组件颜色为单调的黑灰色,无法满足建筑的美学要求;另一方面,光伏组件中的太阳能电池光谱响应波长范围是380-1100nm,现有的光伏玻璃紫外线透射率接近60%,不具备降低紫外线照射功能,而紫外线对发电无贡献,但是对建筑物而言,紫外线会伤害人的皮肤,会引起家具装饰物的老化变色,因此,需要降低紫外线的照射;再一方面,黑体辐射所释放出的波长2500nm-50000nm,红外辐射能被现有光伏玻璃吸收,后因辐射率为0.84非常高,以二次辐射的形式传递到室内的能量很大,不能满足建筑绿色环保节能要求,基于上述原因需要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光伏建筑所用玻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光伏建筑的低可见光吸收可钢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镀膜玻璃具有低的可见光吸收率、钢化性能好、玻璃外观实现了纯正的颜色及合适的采光性能、低的紫外线透过率、优异的节能性能、良好的耐酸碱腐蚀及耐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可见光吸收可钢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体,由玻璃基体向外依次包括: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第二层氧化硅膜层、第三层氧化钛膜层。
进一步,所述第二层氧化硅膜层的厚度为60-65nm、折射率为1.45-1.52。
进一步,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折射率为1.95-2.02,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折射率为2.35-2.42。
进一步,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厚度为25-115nm,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厚度为30-105nm。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厚度为105-115nm,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厚度为100-105nm。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厚度为95-100nm,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厚度为80-85nm。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厚度为25-35nm,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厚度为30-35nm。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厚度为80-90nm,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厚度为40-45nm。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氮化硅膜层的厚度为105-115nm,第三层氧化钛膜层的厚度为45-50nm。
一种低可见光吸收可钢化阳光控制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玻璃基体进行清洗、干燥;
(2)预真空过渡;
(3)在玻璃基体上镀第一层氮化硅膜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锦绣前程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锦绣前程节能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9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