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流电池电堆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9802.7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8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邢枫;李先锋;张华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8/0258 | 分类号: | H01M8/0258;H01M8/18;H01M8/2455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郑伟健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电 池电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流电池电堆,包括2个以上按正极端和负极端依次交替顺序串联的电池组,电堆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均各设置有一块导液板,于导液板侧边的表面上分别设有作为正或负极电解液进口通道的盲孔和作为负或正极电解液出口通道的盲孔,盲孔分别与靠近导液板一侧表面电池组的正或负极电解液公共通道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堆导液板数量多,重量大。采用本发明中的液流电池电堆导液板,将电堆中分组的电池组之间相邻的两块导液板在电解液组织功能上合二为一,而导液板的厚度仅为一块导液板的厚度。由此,在百kW电堆上,导液板的数量将大幅减少,电堆的体积也将明显减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流电池电堆,特别涉及液流电池电堆的导液板。
背景技术
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对于能源的需求,传统的化石能源过度开采加剧了环境的压力,为此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各国发展能源的优先选择。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等都有着不连续、不稳定、可调节性差的问题。要想实现可再生能源并网,需要将其转换成可控、稳定、连续的电力,为此需要开发中间的电能调节设备。储能技术应运而生,其包括了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包括水库、压缩空气等,受环境和地理因素影响较大。化学储能,尤其是电化学储能发展很快。各种储能电池的推出为储能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众多的储能电池中,液流电池因其安全性高、生命周期性价比高、容量和功率可独立设计、效率高等优点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现已实现kW级-百MW级储能示范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液流电池,尤其是大功率的液流电池电堆是系统集成的基础单元。电堆的规格从kW-百kW,电池节数从十几节至上百节。因此电堆内电解液的流动组织是实现电堆高效率、高集成度、高易安装度的关键。要想实现上百节电池的高效串联,往往要将电池分组,并在液路上并联、电路上串联。这样做可以化整为零,将上百节电池的电解液分配问题缩小到一组几十节电池的电解液分配,降低了电堆的设计难度。同时减少的电池节数也有利于控制电堆内部的漏电损耗,提高效率。将电池分组而又不影响电堆组装的部件是导液板。其有着组织电解液流动、减少电堆液路进出口个数,降低电堆在系统上的集成难度的作用和优势。一般来说,一组串联电池需要在正极和负极两端各设置一块导液板。一个电堆如果分成两组电池组,需要4块导液板;分成三组电池组则需要6块导液板,以此类推。根据每组电池组所需电解液流量的大小来设计导液板中电解液管路的直径,进而决定了每块导液板的厚度。一般来说导液板的厚度在20mm-60mm之间。因此增加的导液板明显的增大了电堆的厚度和重量,降低了电堆的质量功率密度。为导液板进行简化和瘦身是百kW电堆设计集成的重点。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导液板的简化,减少电堆中导液板的数量,降低电堆的整体厚度和质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流电池电堆,其包括2个以上按正极端和负极端依次交替顺序串联的电池组,电堆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均各设置有一块导液板,在导液板侧边的表面上分别设有作为正或负极电解液进口通道的盲孔和作为负或正极电解液出口通道的盲孔,盲孔分别与靠近导液板一侧表面电池组的正或负极电解液公共通道相连通。
上述液流电池电堆中,相邻电池组之间设有一块导液板。在相邻电池组间的导液板侧边的表面上分别设有一个作为正极电解液进口通道的盲孔、一个作为正极电解液出口通道的盲孔、一个作为负极电解液进口通道的盲孔、一个作为负极电解液出口通道的盲孔,盲孔分别与对应的靠近导液板二侧表面电池组的正或负极电解液公共通道相连通。
上述液流电池电堆中的导液板为方形平板,所述导液板上的所有盲孔均设置于导液板的一个侧边的表面上,盲孔与公共通道相连通的电解液进出口位于导液板的板体表面上。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将电堆中分组的电池组之间相邻的两块导液板在电解液组织功能上合二为一,厚度保持一块导液板厚度。在组装百kW电堆时可显著减小电堆的体积
2.本发明的导液板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不改变电堆的原有组装工艺。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98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度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文本分类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