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40636.2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42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维;张海太;王康云;李洋洋;刘涛;韩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交华安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丽香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10007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桥隧群区短 连接 联动 可变 限速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后台控制服务中心、无线传输单元、信息检测单元和信息发布单元;在管控区域按行车方向确定多个可变限速节点;在每个所述可变限速节点均安装所述信息检测单元和所述信息发布单元;各个所述信息检测单元和所述信息发布单元均通过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与所述后台控制服务中心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及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采用本发明优化后的各限速节点的车辆限速值,更能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限速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和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其中突发性恶劣环境下的行车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害。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恶劣气候如团雾下行车安全研究,特殊路段如桥隧群密集路段的行车安全研究,以及恶劣环节下的特殊路段的行车安全研究。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团雾天气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约占30%,是其他灾害天气的2.5倍,且造成的事故死亡人数占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总数的29.5%;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出现死伤3人以上的事故约有1/3与大雾天气有关,尤其与团/浓雾相关。
经研究,雾天大量的交通事故主要是由于环境的能见度降低,使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变短,从而导致与其车辆当前较高的行驶速度不匹配而引发的。为此,如何对道路交通进行限速控制,是解决恶劣环境下行车安全问题的关键。现有的针对低能见度行车安全的限速控制方法,当应用于高速公路的特殊路段如桥隧群区短连接路段时,存在适用性不足以及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及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包括:后台控制服务中心、无线传输单元、信息检测单元和信息发布单元;
在管控区域按行车方向确定多个可变限速节点;在每个所述可变限速节点均安装所述信息检测单元和所述信息发布单元;各个所述信息检测单元和所述信息发布单元均通过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与所述后台控制服务中心连接。
优选的,所述信息检测单元包括基于视频的环境能见度检测仪。
优选的,所述信息发布单元包括可变情报板和电子限速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安全行车视距与车辆限速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安全行车视距和环境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得到环境能见度和车辆限速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2,在管控区域内选定布设多个可变限速节点;沿车辆运行方向,对各个可变限速节点依次进行编号,分别记为:可变限速节点P1,可变限速节点P2,…,可变限速节点Pn;其中,n为管控区域内可变限速节点的总数量;
步骤3,在进行面向桥隧群区短连接段的联动可变限速实时控制时,每个可变限速节点的信息检测单元实时检测环境实时能见度,并将检测到的环境实时能见度通过无线传输单元发送给后台控制服务中心;
步骤4,所述后台控制服务中心接收到每个所述可变限速节点上传的环境实时能见度,再根据步骤1确定的环境能见度和车辆限速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每个所述可变限速节点对应的车辆实时限速值;
所述后台控制服务中心预存储每个所述可变限速节点的道路设计限速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交华安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丽香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交华安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丽香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06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