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41676.9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7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韬;宋显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赵君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及其 方法 | ||
一种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属于蓝光检测装置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直观数值显示膜片防蓝光效果、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本发明中,一号探测器和二号探测器均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控制电路与显示屏连接,开关连接在电源与控制电路之间;接通电源,一号光电探测器和二号光电探测器分别将接收到的蓝光形成参考电流和检测电流传输至放大模块,放大模块将放大后的参考电流和放入待测膜片前的检测电流传输至运算模块进行运算从而对检测电流进行补偿;放大模块将放大后的参考电流和放入待测膜片后的检测电流传输至运算模块进行运算,将膜片防蓝光效果输出至显示屏进行数值显示。本发明主要用于膜片的蓝光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蓝光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短波蓝光是波长处于400nm-480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尤其是波长435nm-465nm区域的蓝光,携带的能量较大,遇到机体时,释放的能量将会造成热损伤和光化学伤。当蓝光进入视网膜,视网膜开始捕获光粒子以发挥感光功能,因为蓝光所携带的能量较大,捕获过量蓝光光粒子的视网膜细胞就开始死亡,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长期积累,从而造成视网膜损伤,从而导致各种眼底疾病。目前,为有效防止蓝光,人们普遍采用直接配带防蓝光眼镜或对显示器等进行贴膜等方式。在生产此类产品时,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或光谱仪对其吸收蓝光的效果进行检测,但这些检测仪设备复杂、需要多种辅助构件和设施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因此不便普及使用。目前常用的检测蓝光的方式通常采用蓝光笔对镜片进行照射,而蓝光笔发出的蓝光的波长并不是对眼睛有害的短波蓝光的波长,因此,即使眼镜片能够阻挡目前的蓝光笔的照射出的蓝光,也并不能证明其能够阻止对眼睛有害的蓝光,另外,更主要的是目前市面上防蓝光镜片品种众多,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异巨大,此种检测方式只能靠肉眼判断镜片是否对蓝光产生阻挡,不能直观地辨别出镜片对有害蓝光的阻挡效果,无法对现有的防蓝光镜片的质量进行区分。
在申请号为CN201721047785.3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防蓝光器件检测装置》,虽然其能够实现对蓝光的检测,但其仍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的缺陷。其内部的电路元件较多,操作复杂,不利于推广普及。
因此,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直观检测膜片防蓝光效果、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蓝光检测仪结构复杂、不易操作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准确直观检测膜片防蓝光效果、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蓝光检测仪及其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蓝光检测仪,它包括U型外壳、一号探测器、二号探测器、控制电路、显示屏、开关、电源、待测膜片和检测键,所述一号探测器设置于U型外壳左侧,所述二号探测器设置于U型外壳右侧,且一号探测器和二号探测器相对设置,所述显示屏和开关均设置于U型外壳上,所述控制电路和电源均固定于U型外壳内部,所述一号探测器和二号探测器的输出端均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连接在电源与控制电路之间,所述检测键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探测器包括蓝光光源、准直透镜、分光棱镜、一号光电探测器和L型外壳,所述蓝光光源的输入端与检测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蓝光光源、准直透镜和分光棱镜依次设置于L型外壳的一侧,所述一号光电探测器设置于L型外壳的另一侧,所述蓝光光源的光源垂直穿过准直透镜到达分光棱镜,所述分光棱镜将穿过准直透镜的光源分成参考光和检测光,其中,所述参考光被分光棱镜反射至一号光电探测器,所述检测光透过分光棱镜。
进一步地:所述蓝光光源是中心波长为440nm的蓝光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二号探测器包括二号光电探测器和探测器壳体,所述二号光电探测器垂直固定在探测器壳体内部,所述探测器壳体固定在U型外壳右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16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