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碱作为丙烯醛抑制剂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42202.6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5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吕丽爽;蒋晓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522 | 分类号: | A61K31/522;A61P35/00;A61P25/28;A61P39/00;A61P9/10;A61P29/00;A23L2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碱 作为 丙烯醛 抑制剂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茶碱(TP)作为丙烯醛(ACR)抑制剂的应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公开了茶碱的一种新应用,即其能够有效捕获ACR以控制其含量,避免其与亲核生物大分子反应形成各种有害加合或交联产物。茶碱可作为ACR的清除剂,抑制体内及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ACR,从而阻断ACR与亲核生物大分子反应形成的各种有害加合或交联产物对人体造成危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茶碱作为丙烯醛抑制剂的应用,属于生物碱新用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丙烯醛(ACR)是结构最简单的一种ɑ、β-不饱和醛,也是活性最强的一种活性羰基化合物(RCS)。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ACR列入3类致癌物,其是2类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前体化合物。许多研究报道,ACR在体内的积聚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ACR主要通过与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亲核位点发生反应,形成Michael加成产物或席夫碱(Schiff base)交联物直接损伤蛋白质/DNA的功能,并能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和干扰细胞信号转导。由此可见,有效降低体内ACR水平对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减轻医疗支出费用负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ACR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主要的来源分为三种:环境污染,内源代谢和日常膳食。ACR已被报道存在于多种食品体系中,尤其是富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炸薯条、甜甜圈、油炸用植物油等,含量在10-11300ug/kg之间。ACR主要通过油脂氧化反应、美拉德反应和微生物发酵在食品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产生。因此,寻找天然存在、安全、高效的物质,加入食品体系或研制出相应的保健品,以降低从食品中摄入ACR的水平,并探究其作用机理是提高食品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对预防因不良饮食而引发的慢性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目前已报道的用于抑制ACR的外源性添加剂主要包括黄酮、多酚、萜类、维生素等。这些天然活性物质的颜色、气味和溶解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且其结构不稳定,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长效性和后续功效不显著。而相关生物碱类在抑制ACR方面的应用鲜见报道。
茶碱主要存在于山茶科植物茶叶(Camellia sinensis)和可可(Theobromacacao)中,属于黄嘌呤类衍生物,是茶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茶碱为白色结晶,易溶于热水,水溶液无色,结构稳定。茶碱不仅对茶叶的品质有极大影响,还具有明显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已有大量文献报道,茶碱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茶碱还有利尿、增强运动能力、抗炎和抑菌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茶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方面,尚未发现茶碱在抑制丙烯醛方面的研究。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茶碱在食品和医药制品中作为茶碱(ACR)抑制剂的应用。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茶碱或其加合产物作为ACR抑制剂的应用。
所述茶碱为茶叶中所含的1,3-二甲基黄嘌呤,其化学结构式如下所示:
优选,所述茶碱或其加合产物作为食品中丙烯醛抑制剂的应用。
优选,所述茶碱或其加合产物在制备人体内丙烯醛抑制剂中的应用。其能够预防人体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由ACR引发的生物亲核大分子加合或交联导致的肿瘤、阿兹海默症、衰老、动脉粥状硬化或炎症。
优选,所述加合产物为茶碱与丙烯醛的一加合产物或二加合产物。
所述茶碱或其加合产物能够捕获丙烯醛从而降低丙烯醛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22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