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42284.4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4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淮斌;冯旭宁;金昌勇;韩雪冰;卢兰光;欧阳明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1/396 | 分类号: | G01R31/396;G01N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魏朋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模组 传热 测试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模组,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锂离子电池(50),所述锂离子电池(50)包括卷芯(510)与壳体(520),其特征在于,包括:
S10,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包括加热装置(10)、所述加热装置(10)与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中第1个锂离子电池相邻设置,并将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系统设置于恒温环境中;其中,所述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厚度方向导热系数相同;
S20,获取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1、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2、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3、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T4以及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与第3个锂离子电池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T5,并依次类推,获得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和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
S30,提供热阻数学模型,当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与所述加热装置(1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所述多个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卷芯(510)的中心位置的温度以及相邻的两个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接触面位置的温度稳定后,根据所述热阻数学模型计算获得卷芯和壳体之间的热阻和相邻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
其中,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j为Tj与Tj+1之间的热通量,Aj-1为第j-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j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h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A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恒温环境之间的传热面积,Rc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总热阻,Rcell-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卷芯与壳体之间的热阻,Rlayer为相邻的热失控的所述锂离子电池(50)与更新的所述锂离子电池(50)之间的薄层热阻,M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热量,Cp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的比热容,Tsur(j-1)为所述第j-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Tinf为恒温环境的温度,Rshell为所述锂离子电池(50)的所述壳体(520)的热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其中,Q1为T1与T2之间的热通量,Q2为T2与T3之间的热通量,A1为第1个锂离子电池和第2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1为所述第1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模组传热热阻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阻数学模型为
其中,Q2为T2与T3之间的热通量,Q3为T3与T4之间的热通量,A2为第2个锂离子电池和第3个锂离子电池之间的传热面积,Tsur2为所述第2个锂离子电池的所述壳体(520)的侧面中心位置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228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