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42448.3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7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伍锡如;曹昊哲;刘金霞;张向文;党选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45112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童世锋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打捞 垃圾收集箱 水平转轴 支撑架 浮体 底座 入口处 打捞 浸入 长形箱体 打捞设备 电机输出 动力驱动 工作效率 加速垃圾 两端开口 前端开口 倾斜安装 上部敞口 水面垃圾 敞口的 打捞板 体积小 箱后端 前部 电机 开口 流出 水面 垃圾 | ||
本发明涉及打捞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其特征为,包括动力驱动的浮体底座、垃圾打捞箱以及安装在浮体底座上的垃圾收集箱,所述垃圾收集箱为上部敞口的箱体,所述垃圾打捞箱为一个前、后两端开口的长形箱体,浮体底座的前部设有支撑架上,支撑架上设有水平转轴和第一电机,水平转轴与第一电机输出相连,垃圾打捞箱前低后高倾斜安装在支撑架的水平转轴上,工作时,垃圾打捞箱前端开口半浸入水面,垃圾打捞箱后端开口处于垃圾收集箱的敞口的上方。该装置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打捞箱入口处设置打捞板,确保垃圾不会从入口处流出,加速垃圾清理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捞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内河湖塘的水面垃圾影响了景观且容易带来细菌繁殖。人们常用到打捞船进行清理水面垃圾,但是打捞船存在体积较大,运行成本高,且对一些狭小空间处清理不干净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较小操作灵活的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包括动力驱动的浮体底座、垃圾打捞箱以及安装在浮体底座上的垃圾收集箱,所述垃圾收集箱为上部敞口的箱体,所述垃圾打捞箱为一个前、后两端开口的长形箱体,浮体底座的前部设有支撑架上,支撑架上设有水平转轴和第一电机,水平转轴与第一电机输出相连,垃圾打捞箱前低后高倾斜安装在支撑架的水平转轴上,工作时,垃圾打捞箱前端开口半浸入水面,垃圾打捞箱后端开口处于垃圾收集箱的敞口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垃圾打捞箱的底板设有滤水孔。
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垃圾打捞箱前端的第二电机,垃圾打捞箱的前端开口处上下部分别设有平行的上转轴和下转轴,上、下转轴沿周向均辐射连接有若干打捞板,上、下转轴均与第二电机输出连接,工作时,上、下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打捞板互不干扰。
优选的,所述浮体底座上设有电源箱,所述电源箱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供电。
优选的,所述电源箱内设有锂电池,电源箱上还设有与锂电池电连接的充电口。
优选的,所述浮体底座的后方设有电动螺旋桨,浮体底座的动力驱动由电动螺旋桨提供。
优选的,所述垃圾收集箱可拆卸安装在浮体底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达到以下部分或全部有益效果:
1、该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采用倾斜的垃圾打捞箱设计,体积小,当该装置向前移动时,水面垃圾从垃圾打捞箱的前端开口进入垃圾打捞箱内,然后通过向后转动垃圾打捞箱,使打捞箱内的垃圾从后端口落入垃圾收集箱,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该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垃圾打捞箱入口处设置有上下转轴和打捞板,确保垃圾不会从入口处流出,且加强对水面垃圾的聚拢效果,加速垃圾清理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3、该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垃圾收集箱采用可拆卸的设计,便于倒出垃圾箱内的垃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浮体底座;1-1.支撑架;1-2.水平转轴;2.垃圾收集箱;3.垃圾打捞箱;3-1.滤水孔;3-2.上转轴;3-3.下转轴;3-4.打捞板;4.第一电机;5.第二电机;6.螺旋桨;7.电源箱。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24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垃圾收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黑颈鹤越冬人工栖息地及其营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