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44613.9 | 申请日: | 2019-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0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贝润鑫;王科;尹晶;刘宸宇;刘顺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顺铉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K3/04;C08J5/18;C08J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程爽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面 不同 光泽 黑色 聚酰亚胺 复合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层结构,其中底层为高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层,表层为低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高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层的厚度在7.5μm~100μm;表层低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层的厚度在5μm~25μm;复合薄膜的厚度在12.5μm~125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高光泽度黑色聚酰胺酸胶液的制备
先将高色素炭黑加入非质子型极性溶剂,进行长时间研磨处理,随后加入二胺单体,溶解完全后加入二酐单体,搅拌反应,得到高光泽度黑色聚酰胺酸胶液;
(2)低光泽度黑色聚酰胺酸胶液的制备
将高色素炭黑、消光粉、二胺单体加入非质子型极性溶剂中,超声处理,随后加入二酐单体,搅拌反应,得到低光泽度黑色聚酰胺酸胶液;
(3)胶液的涂布
依次在基板上涂布高光泽度黑色聚酰胺酸胶液、低光泽度黑色聚酰胺酸胶液,得到双层复合涂层;
(4)薄膜的制备
将所述步骤(3)涂布好的双层复合涂层放置于烘箱中,在惰性气体氛围中程序升温,随后自然冷却,得到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炭黑、聚酰胺酸、非质子型极性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5%~3%∶15%~22%∶75~85%;其中固含量控制在15%~25%。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选炭黑粒径在50~200nm,放入含有锆珠的研磨机中,经研磨机进行研磨3~6h;其中锆珠的粒径控制在0.3~0.5mm。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炭黑、消光粉、聚酰胺酸、非质子型极性溶剂的质量百分比为0.5%~3%∶2%~7%∶15%~20%∶70~80%;其中固含量控制在20%~3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选炭黑粒径在50~200nm,消光粉的粒径在3~5μm;两者加入到非质子型极性溶剂中后需要超声处理1~2h。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2)中的二胺单体为4,4'-二氨基二苯醚、对苯二胺中的一种;二酐单体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羧酸二酐、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中的一种;非质子型极性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间甲酚中的一种。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涂布之前将胶液放置于0.1MPa的负压环境下2~5h消泡。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包括玻璃板、钢板、铝板中的一种。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面不同光泽度黑色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升温程序为:室温升温至150~180℃,升温速率控制在0.5~2℃/min;150~180℃升温至200~220℃,升温速率控制在2~3℃/min;200~220℃升温至380~400℃,升温速率控制在2~4℃/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顺铉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顺铉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461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诱变育种用等离子体发生器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