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构筑物排泥装置及其排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46568.0 | 申请日: | 2019-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17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梅强;肖绍斌;孙潭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B01D21/01;B01D21/30;C02F1/52 |
代理公司: | 长沙科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3 | 代理人: | 蔡阳林 |
地址: | 41001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筑物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筑物排泥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构筑物排泥装置,其包括设于构筑物底部的多根排泥管和设于构筑物一侧或两侧的排水沟内连接每一排泥管的排泥阀,每一所述排泥管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排泥喇叭口,每一所述排泥喇叭口的正上方设有栓塞装置,所述栓塞装置可相对所述排泥喇叭口运动,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泥喇叭口,所述栓塞装置通过支架机构固定安装于构筑物。本发明通过在每一排泥喇叭口的上方设置所述栓塞装置,可通过PLC控制系统栓塞装置开启或关闭排泥喇叭口,实现逐一控制排泥喇叭口排泥;具有泥沙排出效率高、且泥水含固率高,能降低后续泥水处理构筑物负荷、提升整体泥水处理效率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筑物排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筑物排泥装置及其排泥方法。
背景技术
水处理絮凝池等构筑物的排泥通常采用排泥管接排泥阀方式控制排泥。
需要排泥时,打开排泥阀,整根排泥管所有的排泥口一起排泥,这个方式形式简单,投资少,但该方式存在沿管长方向排泥不均的问题。即:靠近排泥阀的排泥口由于相对远端排泥口水损小,造成排泥量相对多;而远离排泥阀的排泥口由于相对近端排泥口水损大,造成排泥量相对少,甚至无泥排出。
由此日积月累,排泥管只有靠近排泥阀的1~2个排泥口有泥水排出,远离排泥阀的排泥口逐步被泥沙淤堵,失去排泥功能。最终造成絮凝池等构筑物局部泥沙淤积,影响其功效。
另外,目前的排泥管排泥方式,为了远端排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加大排泥时间,这样也加大了后续泥水处理构筑物负荷、降低泥水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泥沙排出效率高、且泥水含固率高,能降低后续泥水处理构筑物负荷、提升整体泥水处理效率的构筑物排泥装置及其排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所述构筑物排泥装置,该装置包括设于构筑物底部的多根排泥管和设于构筑物一侧或两侧的排水沟内连接每一排泥管的排泥阀,每一所述排泥管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排泥喇叭口,每一所述排泥喇叭口的正上方设有栓塞装置,所述栓塞装置可相对所述排泥喇叭口运动,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泥喇叭口,所述栓塞装置通过支架机构固定安装于构筑物。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栓塞装置包括排泥栓塞、排泥气缸和钢丝绳,所述排泥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架机构,所述排泥栓塞设为与排泥喇叭口相匹配的锥形结构,且所述排泥栓塞的顶部通过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排泥气缸的活塞杆并悬吊于所述排泥喇叭口,与排泥喇叭口同轴设置。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排泥栓塞包括锥形壳体和填充于锥形壳体内的素混凝土。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壳体采用S304L不锈钢材质,所述钢丝绳采用的S304L不锈钢钢丝绳。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排泥气缸的气源接自厂区内气站,且每一个所述排泥气缸由电磁阀控制,多个电磁阀由PLC控制系统控制。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排泥管上的排泥喇叭口对应的连接栓塞装置的电磁阀分别与连接该排泥管上的排泥阀联动控制。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机构包括排泥气缸安装支架和排泥气缸安装承板,多个所述排泥气缸安装支架与排泥管垂直地安装于所述构筑物,多个所述排泥气缸安装承板与所述排泥管平行地安装于所述排泥气缸安装支架,所述排泥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排泥气缸安装承板。
所述排泥管采用多个带喇叭口的排泥管单元串接而成,且所述排泥管通过素混凝土预埋于所述构筑物的底部。
在本发明提供的构筑物排泥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构筑物包括但不限于过滤池、澄清池、絮凝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65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