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47206.3 | 申请日: | 201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1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宋光;牟孟孟;王燕辉;陈小刚;徐浩翔;蒋国红;牟坤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昌绝热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1/14 | 分类号: | C08L61/14;C08L83/06;C08K7/24;C08K7/28;C08K7/06;C08G7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石磊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弹耐烧蚀 隔热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硼酚醛树脂50~60份、填料20~40份、空心玻璃微球80~100份、丙烯腈碳纤维5~10份、丙酮20~30份、环氧有机硅树脂30~50份、助剂5~15份、去离子水10~30份和溶剂20~25份;环氧有机硅树脂由以下方法制得:将50~80重量份的含环氧环己烷基团的环四硅氧烷、90~150重量份的甲基苯基环硅氧烷和15~40重量份的封端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连接好抽真空除水装置,使真空度在‑0.090MPa下,进行加热搅拌。该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不仅具备良好的耐烧蚀隔热性,同时具备高弹性,很好的解决了碳化型材料高弹性与耐烧蚀隔热性不能兼得的矛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热屏蔽材料,一般在热流作用下,材料本身能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升华等多种吸热的物理化学变化,凭借材料自身质量消耗带走大量热量,从而阻止热传导到需要保护的材料中。通常按照所使用材料的主要作用机制,热屏蔽材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升华型,熔化型和碳化型。升华型材料在高温下升华带走大量的热,具有较好的抗烧蚀性能,但是隔热性能较差而且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广泛使用。熔化型材料高温吸热熔化后形成SiO2的液态膜具有抗高速气流冲刷能力,不过这类材料较脆,工艺性能差,不适合成型大面积材料。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属于碳化型烧蚀材料。它是以纤维或布作为增强材料,以树脂为基体制成复合材料。此类材料主要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碳化吸收热量,并进一步利用其形成的碳化层辐射散热。这三类材料中,以碳化型烧蚀材料应用最多。
现有技术中,碳化型烧蚀材料虽然具备一定的耐烧蚀隔热性能,但是其弹性较差,满足不了人们对材料的更高要求。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备高弹性和耐烧蚀隔热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碳化型材料高弹性与耐烧蚀隔热性不能兼得的矛盾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高弹性和耐烧蚀隔热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硼酚醛树脂50~60份、填料20~40份、空心玻璃微球80~100份、丙烯腈碳纤维5~10份、丙酮20~30份、环氧有机硅树脂30~50份、助剂5~15份、去离子水10~30份和溶剂20~25份;
所述环氧有机硅树脂由以下方法制得:将50~80重量份的含环氧环己烷基团的环四硅氧烷、90~150重量份的甲基苯基环硅氧烷和15~40重量份的封端剂加入到反应容器中,连接好抽真空除水装置,使真空度在-0.090MPa下,进行加热搅拌,升温至设定的初始温度30~40℃,除水0.1~0.5h,加入1~4重量份的催化剂,随后升温至90℃~100℃,反应4~8h,反应结束后再升温到120~160℃,反应混合物在此温度下分解催化剂,用pH试纸检测尾气的pH值为6.9~7.1时,经减压蒸馏除去未反应的原料,即得环氧有机硅树脂。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为四甲基氢氧化铵硅醇盐。
优选的,所述封端剂为六甲基二硅氧烷。
优选的,所述的填料为空心氢氧化铝。
优选的,所述空心玻璃微球的粒径为200~300um。
优选的,所述助剂为二甲苯。
优选的,所述溶剂为醋酸丁酯。
一种高弹耐烧蚀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硼酚醛树脂粉碎后加入容器中,然后加入丙酮和溶剂混合溶解,得到树脂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昌绝热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昌绝热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472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