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60120.4 | 申请日: | 2019-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2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秦瑾;朱灿朋;李义超;郭喜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3/04 | 分类号: | C10B5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王普玉 |
地址: | 10004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散 燃烧 回收 焦炉 | ||
一种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属于热回收焦炉炉体设计技术领域。焦炉包括左侧保温层、右侧保温层、炉底、炭化室、燃烧室和炉顶;左侧保温层和右侧保温层分别设置在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炉体的两侧,炉底在热回收焦炉土建基础之上;炭化室和燃烧室相间布置;燃烧室中有燃烧室隔墙;炭化室与燃烧室之间有炭燃隔墙。将煤料从炉顶装煤孔装入炭化室,产生的荒煤气自下而上向炉顶空间扩散,炉顶空间的荒煤气由炭燃隔墙上的烟道进入燃烧室下降火道;燃烧室中的高温废气通过废气出口进入集气烟道供给余热锅炉产生蒸汽供电。优点在于,从源头上解决了化焦问题,炉体结构为煤炭上进、焦炭下出的方式,减少了占地面积,保证了加热均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回收焦炉炉体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
背景技术
热回收焦炉由于其独特的炉体结构和工艺技术,成为了传统焦炉的有力补充,该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炼焦煤资源,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回收了炼焦废气余热,实现了产品的清洁型生产,符合我国焦化行业的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热回收焦炉大多为卧式炉,具有炭化室宽度大,容积大等优势,但由于炭化室负压操作,导致化焦问题,造成焦炭产量减少和灰分增加。另外,现有热回收焦炉受结焦时间的限制,焦炭产能小。
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采用炭化室微正压设计,从源头上解决了化焦问题;同时,炭化室采用扁长型设计,大大缩短结焦时间,从而提高焦炭产能。此外,卧式热回收焦炉占地面积大,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克服此缺点,采用煤炭上进、焦炭下出的方式,占地面积小,且燃烧室分散燃烧设计保证了炼焦废气的完全燃烧,达到环保的要求,最大限度保证热能的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解决了结焦过程中部分煤炭和焦炭的燃烧损失,结焦时间偏长的问题。
一种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包括左侧保温层1、右侧保温层2、炉底3、炭化室4、燃烧室5和炉顶6;左侧保温层1和右侧保温层2分别设置在分散燃烧式热回收焦炉炉体的左右两侧,左侧和右侧保温层达到减少炉体散热的目的,保温效果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炉底3设置在热回收焦炉土建基础之上,是整个焦炉的基础,炉底3布置四个下焦孔7,满足顺利出焦的要求。炭化室4和燃烧室 5相间布置,位于炉底3之上,炭化室4为扁长矩形结构,且中部设置炭化室导气墙8;燃烧室5中有燃烧室隔墙9,起到分散燃烧和提高炉体强度的目的;炭化室4与燃烧室5之间有炭燃隔墙10,炭燃隔墙10上部设置烟道12,荒煤气通过烟道12进入燃烧室下降火道11,荒煤气在燃烧室下降火道11自上而下流动的过程中,与导入燃烧室的空气形成分散燃烧的状态。烟道12的位置低于炉顶 6的底面,高于炭化室导气墙8;炉顶6设置在炭化室4和燃烧室5之上,炉顶 6有两个“喇叭型”装煤孔13,以完成顶部装煤操作。
所述的左侧保温层1由耐火砖砌筑而成,靠近炭化室4的炉腔处用粘土砖砌筑,远离炭化室4的炉腔处用隔热砖砌筑,耐火砖墙厚度的设计考虑减小炉体散热因素,最终满足热回收焦炉实际生产的需求。左侧保温层1对应燃烧室5部分自上而下设有燃烧室第一进气口14、燃烧室第二进气口15和燃烧室第三进气口 16,从而实现分散燃烧。右侧保温层2结构与左侧保温层1相同。
所述的炉底3对应燃烧室5部位自下而上设置漂珠砖层、隔热砖层和粘土砖层;炉底3对应炭化室4部位自下而上设置粘土砖层、隔热砖层和粘土砖层;各砖层厚度的设计考虑炉体散热因素,还需避免土建基础过热。对应炭化室4下部的炉底3设置下焦孔7,下焦孔7位于炭化室导气墙8两侧,满足顺利出焦的要求;对应燃烧室5下部的炉底3设置废气出口17,每个废气出口17对应一个燃烧室下降火道11,确保废气流向集气烟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01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