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育秧盘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62336.4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0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玉 |
主分类号: | A01G9/029 | 分类号: | A01G9/02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8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育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和秧盘主体,所述秧盘框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秧盘框通过第二安装槽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所述秧盘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所述秧盘框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和凹槽,所述秧盘框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所述秧盘框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本发明中,通过设有支撑柱、凹槽、凸块、第一安装槽,通过至少4个秧盘通过凸块和凹槽组合为一个基底,在通过边角支撑柱插入第一安装槽搭建,统一进行搬运,因为支撑柱的长度为9CM,凹槽的槽深为3CM,且上秧盘与下秧盘之间的间距为6cm,且比卷曲秧苗后高度更低,也不容易压垮秧苗杆,泥土不会被翻动,保证了秧盘中秧苗的根部生长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育秧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育秧盘。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的主食,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水稻秧苗的移栽已经逐步由机械化代替了人工化,它改变了传统人工弯腰插秧的历史,育秧盘是水稻插秧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稻秧的育苗过程。
秧苗培育后,搬运需要弯曲秧盘中的秧苗然后整装打包,因为秧苗生长得高度不一,卷曲秧苗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秧苗存活,但是容易掰断秧杆,影响生长速度,同时泥土容易从块状散状泥土,暴露秧苗的根部,容易影响存活率,现有的秧盘之间相邻排放,连接不够稳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装载时候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育秧盘,包括秧盘框和秧盘主体,所述秧盘框的内两侧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秧盘框通过第二安装槽拆卸连接有秧盘主体,所述秧盘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种植凹槽,所述秧盘框的外侧分别固定和安装有凸块和凹槽,所述秧盘框的顶部一角固定有支撑柱,所述秧盘框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安装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凸块和凹槽均设置有2个,且两两相邻环绕安装于秧盘框的外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支撑柱与第一安装槽处于同一竖直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凸块与凹槽大小相适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秧盘框与秧盘主体共设置有多个,其中需要秧盘框反向的支撑柱,且至少4个为一组,形成拼接底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支撑柱相适配,且支撑柱高度为9CM,第一安装槽的槽深为3CM。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设有支撑柱、凹槽、凸块、第一安装槽,通过至少4个秧盘通过凸块和凹槽组合为一个基底,在通过边角支撑柱插入第一安装槽搭建,统一进行搬运,因为支撑柱的长度为9CM,凹槽的槽深为3CM,且上秧盘与下秧盘之间的间距为6cm,且比卷曲秧苗后高度更低,也不容易压垮秧苗杆,泥土不会被翻动,装载节省空间,保证了秧盘中秧苗的根部生长稳定。
2、本发明中,通过设有凹槽和凸块,通过旋转找寻第二块秧盘框对应的凹槽和凸块,进行拼接,比起传动简单排放更加紧密节省空间,同时秧盘主体和秧盘框可以进行拆卸,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秧盘框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稻育秧盘的秧盘框俯剖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玉,未经张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23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秧盘存放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复方戊二醛强化消毒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