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262419.3 申请日: 2014-06-12
公开(公告)号: CN111041358A 公开(公告)日: 2020-04-21
发明(设计)人: J·奥利弗;E·施丁;R·彼得逊 申请(专利权)人: 奥托库姆普联合股份公司
主分类号: C22C38/02 分类号: C22C38/02;C22C38/42;C22C38/44;C22C38/54;C22C38/58
代理公司: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谭冀
地址: 芬兰***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双相铁素体 奥氏体 不锈钢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所述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在退火条件下具有40‑60体积%的铁素体和40‑60体积%的奥氏体、优选45‑55体积%的铁素体和45‑55体积%的奥氏体,并具有改进的可冷加工性和冲击韧性。在对于铁素体形成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即对于铬当量(Creq)和镍当量(Nieq):20Creq24.5和Nieq10,其中Creq=Cr+1.5Si+Mo+2Ti+0.5Nb,Nieq=Ni+0.5Mn+30(C+N)+0.5(Cu+Co)的这样的条件下,所述不锈钢包含按重量%计小于0.07%的碳(C)、0.1‑2.0%的硅(Si)、3‑5%的锰(Mn)、19‑23%的铬(Cr)、1.1‑1.9%的镍(Ni)、1.1‑3.5%的铜(Cu)、0.18‑0.30%的氮(N),任选地用式(Mo+1/2W)≤1.0%计算的总量的钼(Mo)和/或钨(W),任选地0.001‑0.005%的硼(B),任选地各自最高达0.03%的铈(Ce)和/或钙(Ca),余量为铁(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申请是2014年6月12日提交、申请号为201480039670.2并且发明名称为“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其具有基本上由40-60体积%的铁素体和40-60体积%的奥氏体、优选45-55体积%的铁素体和45-55体积%的奥氏体组成的显微组织,且通过添加铜其具有改进的可冷加工性和冲击韧性。

通常在不锈钢中将铜含量限于约3重量%,以主要避免在接近熔点的温度下焊接、浇铸或热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热裂。然而,较低水平 (0.5-2.0重量%)确实存在于不锈钢号中,且可导致较高的可机加工性并改进冷加工过程。双相不锈钢通常具有良好的抗热裂性。

从EP专利1327008中已知一种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其以商标LDX出售,且在对于铁素体形成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即对于铬当量(Creq)和镍当量(Nieq):20Creq24.5和Nieq10,其中

Creq=Cr+1.5Si+Mo+2Ti+0.5Nb

Nieq=Ni+0.5Mn+30(C+N)+0.5(Cu+Co))的这样的条件下,其包含按重量%计0.02-0.07%的碳(C)、0.1-2.0%的硅(Si)、3-8%的锰(Mn)、19-23%的铬(Cr)、1.1-1.7%的镍(Ni)、0.18-0.30%的氮(N),任选地按式(Mo+1/2W)最大1.0%的总量的钼(Mo)和/ 或钨(W),任选地最高达最大1.0%的铜(Cu),任选地0.001-0.005%的硼(B),任选地各自最高达0.03%的铈(Ce)和/或钙(Ca),余量为铁(Fe) 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在该EP专利1327008中,关于铜据说铜是有价值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且可对在一些环境下的耐腐蚀性具有有利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在铜的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存在铜析出的风险,因此铜含量应最大为1.0 重量%,优选地最大为0.7重量%。

如EP专利1786975中所描述的,EP专利1327008的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可机加工性,并因此适合于例如切削操作。

EP专利申请1715073涉及低镍和高氮的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在该钢中将奥氏体相的百分比调整为10-85体积%的范围中。铁素体相独立地处于15-90体积%的范围中。通过将奥氏体相中的碳和氮含量的总和(C+N)调节至从0.16至2重量%的范围来获得该奥氏体- 铁素体不锈钢的高可成形性。并且,在文献EP 1715073中,作为任选的元素提及铜,其范围小于4重量%。文献EP 1715073显示了用于经测试的不锈钢的极大量的化学组合物,但仅有极少的钢包含大于1重量%的铜。因此仅描述了铜作为用于EP 1715073的不锈钢的一个可替代元素以提高耐腐蚀性,但EP 1715073并未描述在所提及的铜范围中铜对不锈钢的性质的任何其他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库姆普联合股份公司,未经奥托库姆普联合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24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