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分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64904.4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3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涛;长海博文;李新中;张孝足;屈天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3 | 分类号: | C22C1/03;C22C2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集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9 | 代理人: | 安纪平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废料 fe 元素 分离 方法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分离方法,其通过向铝合金熔体中加入一定量的Mn和Cr元素,熔解后再向熔体中添加一定量的V,然后使熔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恒温保持一段时间,在保温完成之后使用交流磁场施加电磁力分离熔体中的含Fe相,并对含Fe相在分离后进行吸附隔离。本发明有效解决了铝合金熔体Fe杂质元素难以有效分离的问题,增强了Fe杂质元素在铝熔体中的可分离性,提高了Fe元素从铝合金熔体中的分离和去除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熔体净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再生铝合金(铝合金废料)已经成为铝合金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再生铝合金显能著降低铝合金的工业生产成本,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再生铝的工业生产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杂质成分难以有效控制,导致再生铝合金只能降级使用,严重限制了铝合金废料的再回收利用。
其中Fe元素作为铝合金中最常见的杂质元素,在铝合金中含量较高时形成的β-Al5FeSi脆性相会对性能产生严重的危害。针对Fe元素含量超标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手段是在铝合金中添加Mn元素,使含Fe相的形貌由粗大针状转变为颗粒状,减轻Fe元素的有害作用,如中国专利201910018754.2、名称为“一种复合变质剂及再生铸造铝合金的复合变质方法”中所公开的方法;或对合金进行变形,细化杂质相,消除杂质相的不利影响,如中国专利201410561656.0、名称为“一种固态再生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中所公开的方法。加Mn使含Fe相转变的处理手段虽然能减轻β-Fe相的不利影响,但颗粒状含Fe相的形貌和尺寸仍难以控制,粗大的颗粒状含Fe相仍然会合金十分不利,并不能满足所有铝合金的使用要求。另外,变形手段减轻含Fe相的不利影响,但增加了铝合金的加工工序和产能消耗,也不利于工业生产应用。
所以,目前的研究方向已经越来越注重Fe元素从熔体中的完全去除,而不仅仅是含Fe相的形貌转变。目前物理方法去除Fe元素主要是通过外场(重力或电磁场)分离熔体中析出的含Fe相,从而使熔体中的Fe元素含量降低。但目前的难点在于含Fe相难以在熔体中有效运动,从而分离困难。故如何提高含Fe相的可分离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熔体中含Fe相的尺寸差异较大,较细小的含Fe相难以从熔体中分离去除,也造成了分离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分离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分离方法,其能有效增加再生铝合金熔体中含Fe相的可分离性,以提高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分离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样测定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的含量,回收后进行熔炼,将熔体温度控制在700~820℃;
S2、根据铝合金废料中Fe元素含量,按照一定的Mn/Fe、Cr/Fe的质量比例向熔体中添加Mn元素和Cr元素;
S3、待添加的Mn元素和Cr元素全部熔解后,使熔体在高于液相线100~130℃时保温15~45min;
S4、保温完成后在熔体中添加0.2~0.5%的V元素,而后继续保温20~40min;
S5、使熔体在630~800℃的范围内恒温保持20~100min;
S6、在保温完成之后使用交流磁场施加电磁力分离熔体中的含Fe相,并对含Fe相在分离后进行吸附隔离。
优选地,步骤S1中添加的Mn元素与Fe元素的质量比例为1.5~3。
优选地,步骤S1中添加的Cr元素与Fe元素的质量比例1.7~2.5。
优选地,所述熔体保温的温度由步骤S4向步骤S5变化时,温度的变化速率为0.5~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49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