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藻驱动的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品生态养殖系统和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65370.7 | 申请日: | 2019-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1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胡强;于琪;迟庆雷;秦少伟;龙菲平;王利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10;A01K61/54;A01K61/59;A01G33/00;C02F3/32;C02F3/3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乔雪微;刘依云 |
地址: | 20008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高密度 集约化 水产品 生态 养殖 系统 方法 以及 它们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水产品养殖领域,公开了微藻驱动的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品生态养殖系统和方法以及它们在渔光一体中的应用。该生态养殖系统包括:鱼类养殖区(1),用于对鱼类进行养殖;生态养殖区(2),用于接收鱼类养殖区(1)产生的尾水,并对细菌和微藻进行培养,以对所述尾水进行净化并得到富含微藻生物质的藻液;贝类养殖区(3),用于接收来自生态养殖区(2)的富含微藻生物质的藻液并以此作为饵料对贝类进行养殖。采用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能够实现渔业养殖水体的快速高效净化,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处理成本,转化为微藻生物质资源供下一级水产品食用,实现营养物质的阶梯式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品养殖领域,具体涉及微藻驱动的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品生态养殖系统和方法以及它们在渔光一体产业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水产养殖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很多研究均致力于水产品的高密度养殖。在高密度养殖的过程中,水质是影响水产养殖的关键因素。在水质监测的相关指标过程中,水中的溶氧与氮化物含量是反映水质的重要指标。在鱼虾养殖的过程中,当水中的溶氧小于3-5mg/L,非离子氨的含量大于25μg/L时就会影响鱼虾的生长,甚至造成鱼虾的窒息死亡。在夏季,鱼虾类属于生长的旺季,较高的排泄率会严重污染水质,水体的恶化会使水中积累大量的细菌、病毒,从而诱发鱼虾的死亡。养殖的废水中含有氮、磷的营养物质,如不能及时做出处理,排入环境中,就容易产生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质,引起赤潮的发生。因此高密度养殖过程需要严格把控水质,必要时进行换水处理,换水量大、换水频率高。
申玉春等(申玉春,熊邦喜,王辉,叶富良。虾-鱼-贝-藻养殖结构优化试验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7,31(1):30-38)研究了一种虾-鱼-贝-藻多池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如图1所示),具体的:
(1)养殖模式包括对虾养殖、鱼类养殖、贝类养殖、大型海藻栽培等4个功能不同的养殖区,1个水处理区及1个应急排水渠。通过在封闭循环系统内不同池塘中放养生态位互补的经济动植物,对虾池水质环境进行生物调控。
(2)在该技术中,海藻栽培区所培育的藻为大型藻(例如,细基江蓠),此部分海藻的引入起到三级净化和蓄水作用,同时实现经济作物的养殖。
(3)养殖模式内设置益生菌及微藻培养区,益生菌用于降解虾池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物,微藻用于提供对虾养殖初期所需天然饵料。
虽然申玉春等针对水产养殖所进行的养殖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产行业的发展,但在功能上都较为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处理模式都局限于处理,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废弃物的形式或非经济作物的形式被处理,处理环节成本较高;
(2)养殖模式中水体净化速度和效果不理想;
(3)养殖模式中微藻的作用是提供对虾养殖初期所需天然饵料,该环节需额外添加营养物质并产生水体污染;
(4)水产品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微藻驱动的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品生态养殖系统和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采用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能够实现水体的快速高效净化,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处理成本,提高水产品产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微藻驱动的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品生态养殖系统,该生态养殖系统包括:
鱼类养殖区,用于对鱼类进行养殖;
生态养殖区,用于接收鱼类养殖区产生的尾水以及细菌种子液和微藻种子液,并使细菌和微藻在其中进行培养,以对所述尾水进行净化,同时得到富含微藻生物质的藻液;
贝类养殖区,用于接收来自生态养殖区的富含微藻生物质的藻液并以此作为饵料对贝类进行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653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差速器自动打标线
- 下一篇:除草剂组合物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