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盐水合物中纤维素水解制备乙酰丙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71983.1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0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崔洪友;王景华;王鸣;易维明;张远;夏恒;王勇;李春晓;王帅;王永帅;孟祥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51/00 | 分类号: | C07C51/00;C07C59/185 |
代理公司: | 淄博启智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7280 | 代理人: | 任永哲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盐水 合物中 纤维素 水解 制备 乙酰 丙酸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熔盐水合物中纤维素水解制备乙酰丙酸的方法。先将无机盐和水配制成无机熔盐水合物,然后加入纤维素搅拌溶解,最后加入固体催化剂升温反应,降温分离得到乙酰丙酸;无机盐为ZnCl2、ZnBr2、CaCl2或Zn(NO3)2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以无机熔盐水合物为溶剂,一方面可以作为溶剂溶解纤维素,另一方面无机熔盐水合物具有温升效应,可以实现常压或低压状态下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无机熔盐水合物中的阳离子、阴离子均具有催化纤维素水解及中间产物的水解转化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熔盐水合物中纤维素水解制备乙酰丙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地球上唯一的碳基可再生能源。据估计,作为植物生物质的主要成分―木质素和纤维素每年以约1640亿吨的速度再生,将纤维素转化为化学品是生物质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乙酰丙酸含羰基、α-氢和羧基官能团,在食品、医药、农药、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平台化合物之一。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乙酰丙酸一方面可以减轻对原油的依赖性,同时缓解了生物质带来的环境压力,因而纤维素制备乙酰丙酸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Zuo等研究了用磺化氯甲基聚苯乙烯固体酸催化纤维素转化为LA,90%(w/w)γ-戊内酯和10%(w/w)水作为溶剂,反应10h,得到LA最佳产率为65.5%。
Yang等报道了微晶纤维素的选择性转化,在水热条件下添加5%(w/w)氯化钠溶液,使用树脂处理过的铁固体催化剂处理微晶纤维素,在200℃,5h的条件下,90.9%的微晶纤维素完全转化且LA转化率为33.3%。
王攀等通过固体酸SO42-/TiO2和三氯化铁催化纤维素制备LA,并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投加量、固液比诸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反应温度220℃、时间15min、催化剂投加量为m(纤维素)∶m(催化剂)=2∶1、固液比为1∶15时为较优的工艺条件,LA的产率为25.52%。
Han等以γ-戊内酯为溶剂,木质素基固体催化剂催化纤维素制备乙酰丙酸,180℃反应120min,乙酰丙酸的产率为35.64%。
Khan等以氯化铟双核离子液体为反应体系和催化剂一步法催化纤维素水解制备乙酰丙酸,在高酸性条件下,100℃,反应3.0h,乙酰丙酸的产率为55%。
中国专利CN 107268313A公开一种微波促进碳基固体酸催化剂水解木质纤维素的方法,该专利首先采用40%的ZnCl2溶液浸泡木质纤维素,ZnCl2和微波辐射耦合促进了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水解,同时促进纤维素的氢键断裂,提高纤维素的降解速率,具体的降解产率未涉及,该方法中40%ZnCl2溶液并不能溶解纤维素,纤维素的水解反应仍是固体纤维素在固体酸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因而反应速率慢。
中国专利CN 103435577A公开一种生物质制备乙酰丙酸或同时联产γ-戊内酯的方法,该方法采用γ-戊内酯的水溶液作为溶剂溶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以固体酸催化剂为催化剂制备乙酰丙酸或进一步加入加氢催化剂制备γ-戊内酯,该方法虽然解决了纤维素的溶解问题但制备的乙酰丙酸的产率最高仅为60%。
中国专利CN 104529752A公开一种纤维素在离子液体-水介质中连续降解制备乙酰丙酸的工艺,该工艺以离子液体为溶剂,另一种离子液体为催化剂,虽然也实现了纤维素的溶解及均相反应,但是离子液体比较昂贵,分离困难。本反应预热温度为290℃~310℃,反应的温度为200℃~220℃,反应的压力为4MPa~5MPa,乙酰丙酸的产率为7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19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