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木质素磺酸钠合成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72999.4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6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徐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科隆智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89/00;C08F220/06;C04B24/16;C04B24/18;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44284 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卿高山 |
地址: | 516200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水剂 去离子水 吸附 丙烯酸 木质素磺酸钠 聚羧酸 滴加 烧瓶 保温 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 聚羧酸减水剂 水泥颗粒表面 木质素合成 选择性吸附 滴加液碱 过硫酸铵 巯基丙酸 维生素C 混合液 玉米芯 拌制 多层 制备 混凝土 泥土 合成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质素合成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分子量为3000的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加入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玉米芯木质素磺酸钠和丙烯酸,搅拌均匀;(2)将烧瓶温度控制在32‑35℃时,加入过硫酸铵,搅拌五分钟,滴加由丙烯酸、巯基丙酸、维生素C和去离子水组成的混合液;(3)滴加完毕,在36‑40℃温度下,保温2小时;(4)保温结束,滴加液碱和去离子水,得到含量为45%的抗泥型减水剂。该木质素磺酸钠合成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呈现多层吸附,在拌制混凝土时,抗泥剂会对砂中的泥进行优先吸附,或选择性吸附,从而减少泥土对减水剂分子的吸附,充分保持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水剂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木质素磺酸钠合成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混凝土配制与施工技术的发展,使用聚羧酸减水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已经成为混凝土的发展趋势。聚羧酸减水剂具有掺量少、减水率高、水泥适应性好、坍落度保持性能优异、氯离子含量低、碱含量低、收缩率小和耐久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工程中。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砂含泥量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的不利影响较大。砂中,泥土的层间结构和所含的镁离子,铝离子等高价金属离子会大量吸附聚羧酸减水剂分子,使减水剂失去活性。尤其是,天然砂资源短缺,随着水泥工程,基础建设的增多,大量高含泥量的砂被直接用于混凝土,使得掺聚羧酸减水剂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坍落保持能力下降,甚至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当今,只能通过提高聚羧酸减水剂的用量或者添加价格昂贵的具有抗泥功能的阳离子试剂来来解决。这不仅增加了混凝土的成本,还增加了其他工艺的麻烦。为此,亟待研究一种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质素磺酸钠合成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在拌制混凝土时,抗泥剂会对砂中的泥进行优先吸附,或选择性吸附,从而减少泥土对减水剂分子的吸附,充分保持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木质素磺酸钠合成聚羧酸抗泥型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分子量为3000的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加入烧瓶中,加入去离子水,玉米芯木质素磺酸钠和丙烯酸,搅拌均匀;
(2)将烧瓶温度控制在32-35℃时,加入过硫酸铵,搅拌五分钟,滴加由丙烯酸、巯基丙酸、维生素C和去离子水组成的混合液;
(3)滴加完毕,在36-40℃温度下,保温2小时;
(4)保温结束,滴加液和去离子水,得到含量为45%的抗泥型减水剂。
步骤(1)中,加入的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为140-150份,去离子水120-150份,玉米芯木质素磺酸钠10-20份和丙烯酸5-8份。
步骤(1)中,加入的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为145份,去离子水140份,玉米芯木质素磺酸钠15份和丙烯酸6.8份。
步骤(2)中,加入的加入过硫酸铵1-3份,滴加由丙烯酸12-18份、巯基丙酸0.8-1.5份、维生素C 0.2-1份以及去离子水20-40份。
步骤(2)中,加入的加入过硫酸铵1.5份,滴加由丙烯酸15.2份、巯基丙酸1.1份、维生素C 0.4份以及去离子水30份。
步骤(2)中,滴加时间为0.5-2小时。
步骤(2)中,滴加时间为1小时。
步骤(4)中,滴加液碱10-15份和去离子水25-40份。
步骤(4)中,滴加液碱13份和去离子水3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科隆智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科隆智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29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