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77009.6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1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田边;刘延;刘兆钧;张仲恺;刘江江;汪存峰;史鹏;林启敬;蒋壮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K7/02 | 分类号: | G01K7/02;G01K1/00;H01L35/32;H01L35/3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探针 薄膜 热电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包括柱状基底(1)、钨铼26薄膜区(2)及氧化铟薄膜区(3),柱状基底(1)的侧面开设有第一直槽及第二直槽,其中,钨铼26薄膜区(2)分布于柱状基底(1)的前端面上及第一直槽内,氧化铟薄膜区(3)分布于柱状基底(1)的前端面及第二直槽内,且位于柱状基底(1)前端面的氧化铟薄膜区(3)与钨铼26薄膜区(2)相连接,第一金属引线(4)与钨铼26薄膜区(2)相连接,第二金属引线与氧化铟薄膜区(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氧化铟薄膜区(3)及钨铼26薄膜区(2)的表面均设置有保护层,其中,所述保护层包括自上到下依次分布的第一氧化铝层、SIC层及第二氧化铝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位于柱状基底(1)端部的钨铼26薄膜区(2)及氧化铟薄膜区(3)组成环状并联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引线(4)与钨铼26薄膜区(2)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直槽内,第二金属引线与氧化铟薄膜区(3)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直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引线(4)与钨铼26薄膜区(2)通过高温导电银胶相连接,第二金属引线与氧化铟薄膜区(3)通过高温导电银胶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柱状基底(1)为柱状陶瓷基底或者柱状SIC基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针式薄膜热电偶,其特征在于,柱状基底(1)后端的侧面设置有外螺纹(5)。
8.一种权利要求2所述探针式薄膜热电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柱状基底(1)进行清洗后烘干;
2)在柱状基底(1)的侧面上涂覆第一遮蔽层,再进行烘干;
3)在柱状基底(1)的端面上贴第一掩膜版,再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柱状基底(1)上制备氧化铟薄膜区(3),然后进行去胶处理,清洗后烘干;
4)将步骤3)得到的器件在有氧及1000℃的环境下进行2h退火处理,以提高氧化铟组织致密度和载流子浓度;
5)将柱状基底(1)进行清洗后烘干;
6)在柱状基底(1)的侧面上涂覆第二遮蔽层,再进行烘干;
7)在柱状基底(1)的端面上贴第二掩膜版,再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柱状基底(1)上制备钨铼26薄膜区(2),然后进行去胶处理,清洗后烘干;
8)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钨铼26薄膜区(2)及氧化铟薄膜区(3)表面制备保护层,然后进行热处理,以消除钨铼26薄膜区(2)与保护层的内应力;
9)将第一金属引线(4)与钨铼26薄膜区(2)相连接,将第二金属引线与氧化铟薄膜区(3)相连接,得探针式薄膜热电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770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