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防异响功能的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82255.0 | 申请日: | 2019-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3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灿灿;衣晓良;董文杰;张小虎;向以贵;赵光发;张秀文;谭伟宏;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4 | 分类号: | C08L23/14;C08L71/12;C08L25/06;C08L51/06;C08L23/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尚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7 | 代理人: | 董洁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异响 功能 树脂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空调零部件的具有防异响功能的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复配PPO 5‑30份,PP 5‑30份,PS 20‑70份,石蜡基接枝共聚物1‑5份,相容剂5‑10份,增韧剂2‑5份,增塑剂1‑5份,抗氧剂0.3‑0.6份,润滑剂0.5‑1.0份,LLDPE 1.5‑2.5份,爽滑剂0.5‑2.0份,降粘剂2‑4份,吸酸剂0.5‑2.0份。该材料可降低注塑成型后的制件的振动频率,从而达到降低塑料部件异响的目的,从材料上解决空调部件摩擦异响的问题,效果显著且方式简单,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空调零部件的具有防异响功能的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调运行或停机后,由于温度的突然变化,导致塑料外壳及内部塑料部件的热胀冷缩,并因此发出“喀嗒”的声音。根据空调实验室给出的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塑料部件在热胀冷缩后,产生了滑动位移,塑料制件通过滑动位移产生的摩擦而发出异响。目前防止该摩擦导致异响的主要方法有添加垫片、无纺布隔绝、涂抹润滑油、加防异响涂层润滑等,或者修改模具,但无论上述那种方案,都会额外增加生产的工序和成本。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防异响树脂新方案,通过树脂本身,解决部件之间由于滑动摩擦导致的异响。
专利CN 106751687A公开了一种降噪消音的PC/ABS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高阻尼硅橡胶的引入提高了PC/ABS合金的黏弹特性,当塑料制件发生噪声风险时,噪声的机械能引起高分子链段的内摩擦,从而将这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形式耗散,降低塑料制件发生噪声的风险,达到降噪消音的目的。专利CN 106854353A公开了一种抗摩擦噪声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聚苯乙烯聚丙烯酸的嵌段共聚物PS-b-PAA与受阻酚形成大量氢键,在保证材料物性的同时降低了脆度,提高了材料的抗摩擦噪声能力。上述专利均通过添加阻尼类橡胶达到降噪效果,但橡胶类的添加会大幅增加材料的成本,同时降低了材料的综合性能,耐热氧老化、耐光照以及树脂的拉伸强度等实用性均下降,使树脂的使用可靠性受影响。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既能够降低塑料部件在摩擦时产生的噪音,同时还能保持材料的强度等其他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调部件异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防异响功能的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树脂复合材料以PPO/PP/PS三元共混合金方式,同时添加石蜡基接枝共聚物,利用PP树脂本身所具有的优异防异响功能,结合其自身分子链的柔顺性作用以及石蜡基接枝共聚物提高树脂表面活性的作用,降低注塑成型后的制件的振动频率,从而达到降低塑料部件异响的目的,从材料上解决空调部件摩擦异响的问题,效果显著且方式简单,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防异响功能的树脂复合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
PPO(聚苯醚)5-30份,PP(聚丙烯)5-30份,PS(聚苯乙烯)20-70份,石蜡基接枝共聚物1-5份,相容剂5-10份,增韧剂2-5份,增塑剂1-5份,抗氧剂0.3-0.6份,润滑剂0.5-1.0份,LLDPE(低密度线性聚乙烯)1.5-2.5份,爽滑剂0.5-2.0份,降粘剂2-4份,吸酸剂0.5-2.0份。
进一步的,所述的石蜡基接枝共聚物为PE接枝PS或苯乙烯单体、PE接枝AS或丙烯腈与苯乙烯单体、PE接枝PMMA、PP接枝AS或丙烯腈与苯乙烯单体、GEMA接枝PS或苯乙烯单体、GEMA接枝AS或丙烯腈与苯乙烯单体、GEMA接枝PMMA、EEA接枝AS或丙烯腈与苯乙烯单体、EEA接枝PMMA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纳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22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