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通信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88042.9 | 申请日: | 201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08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朱磊;潘婷;刘昌坤;武欣嵘;姚昌华;郑翔;邹仕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G06K9/62;G06N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王玮 |
地址: | 210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频谱 监测 数据 通信 网络 拓扑 发现 方法 | ||
1.一种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通信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采集到的电磁频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信号的基本物理特征;
S2、结合聚类分析和电磁分析,发现通信信号的统计规律,判断通联关系,获得通信网络逻辑拓扑结构;
S3、根据通联关系配对情况,将属于同一信号源的通信数据进行归类,再结合遗传算法和fminsearch函数获得信号源的位置坐标;
S4、结合通信网络逻辑拓扑和通信节点定位情况,获得其物理拓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通信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处理后获得的信号的基本物理特征包括:信号中心频率f,信号带宽B,信号电平dbm,信号起始时间t1和信号结束时间t2;编号为i的监测站获得的频谱数据集为Xi,ni为第i个监测站接收到频谱数据的数量,xk表示第k个频谱,用信号的特征参数表示为xk={fk,Bk,dbmk,t1,k,t2,k}。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频谱监测数据的通信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实现所述步骤S2的方法为:
2.1定频通信通联关系分析
将信号载波频率保持不变的频谱数据归为一类,根据信号带宽和功率是否相近排除其中频率与定频信号接近的跳频信号,再根据频率的不同分成不同组通联关系;最后根据接收功率不同,得出产生定频通联关系的收发方,从而将属于同一通信设备的信号数据归到一类中;
2.2跳频通信通联关系分析
遍历全部信号X={x1,x2,…,xp,…,xq,…},找出与信号xp中心频率相等且时间最近的信号xq,p<q,其中xp={fp,Bp,dbmp,t1,p,t2,p},xq={fq,Bq,dbmq,t1,q,t2,q},跳频周期T为信号xq的开始时间t1,p与信号xp的结束时间t2,q之差,
T=t2,q-t1,p 公式1
原始跳频信号数据集记为X={x1,x2,...,xi,...,xn},其中xi={fi,Bi,dbmi,t1,i,t2,i},按照公式1处理后的跳频信号数据集为Y={y1,y2,...,yi,...,yn},yi={fi,Bi,dbmi,t1,i,t2,i,Ti},i=1,2,...,n;对数据集Y中所需的特征参数按照公式2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数据集Z,Z={z1,z2,...,zi,...,zn};
由DBSCAN聚类分析获得的簇即跳频子集为{H1,H2,...,Hj,...,Hk},其中Hj={xj1,xj2,....xjr,...},xjr={fjr,Bjr,dbmjr,t1,jr,t2,jr},表示属于同一信号源的数据。在每一个跳频子集中,将最后一个信号的结束时间与第一个信号的起始时间之差作为跳频通信持续时间;对每一组跳频数据子集Hj,按照公式3分别计算跳频通信持续时间tj
tj=max(t2,j)-min(t1,j) 公式3
将通信时长基本一致的两个跳频子集记为一类,对信号收发双方进行配对,获得跳频通信通联关系,更新的跳频子集记为{H1,H2,…,Hk/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804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