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88158.2 | 申请日: | 201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2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李兵舰;王思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B1/401 | 分类号: | H04B1/401;H04B1/525;H04B1/04;H04B1/18;H04L25/49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封睿 |
地址: | 22500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离 收发 天线 共用 干扰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接收状态时,收发脉冲控制电路根据调制脉冲产生发射调制信号和接收调制信号,发射调制信号送给射频放大链,控制射频放大链关断放大状态,收发天线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耦合器送给单刀双掷开关,单刀双掷开关将接收信号输出送给低噪声放大器,接收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器的放大后送给接收信号处理机箱;发射状态时,收发脉冲控制电路根据调制脉冲产生发射调制信号和接收调制信号,发射调制信号送给射频放大链,控制射频放大链进入放大状态,射频放大链放大后的射频信号经收发天线发射出去,接收调制信号送给单刀双掷开关控制其输出端接负载。本发明系统收发隔离度高、馈线插损小、体积小、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对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
背景技术
收发天线共用可以减少体积重量,提高设备的适装性。因此,在一些对体积要求较高,收发可以分时工作的电子对抗系统中,可以采用收发天线共用技术。目前的天线收发共用系统都是在发射支路和接收支路与天线之间使用大功率环形器或者大功率微波开关实现接收支路和发射支路的隔离,该方案的缺点是:1、大功率环形器或大功率微波开关的插损均较大;2、收发隔离度依赖于大功率环形器和大功率微波开关的工艺水平;3、大功率环形器或者大功率微波开关的体积均较大,且需要散热;4、接收支路前级需要增加一级限幅器进行保护,降低了接收支路的信号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包括:接收信号处理机箱、干扰信号处理机箱、射频放大链、耦合器、收发天线、收发脉冲控制电路、单刀双掷开关、负载、低噪声放大器,接收状态时,所述收发脉冲控制电路根据调制脉冲产生发射调制信号和接收调制信号,发射调制信号送给射频放大链,控制射频放大链关断放大状态,收发天线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耦合器送给单刀双掷开关,单刀双掷开关将接收信号输出送给低噪声放大器,接收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器的放大后送给接收信号处理机箱,放大后的接收信号经接收信号处理机箱处理后送给干扰信号处理机箱,干扰信号处理机箱根据干扰样式产生所需要的发射信号;发射状态时,所述收发脉冲控制电路根据调制脉冲产生发射调制信号和接收调制信号,发射调制信号送给射频放大链,控制射频放大链进入放大状态,将射频放大链放大后的射频信号经收发天线发射出去,接收调制信号送给单刀双掷开关控制其输出端接负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1)收发隔离度高:在接收时通过收发支路的调制脉宽控制关断固态放大器漏极电源或关断行波管电子注,使发射支路放大器处于截止状态,输出端接近自然噪声,提高了收发隔离度;2)馈线插损小:输出隔离没有大功率环形器或大功率微波开关,降低了馈线插损;3)体积小:在行波管内部射频腔体实现耦合,或者固态放大器输出微带线或腔体实现耦合,减小了系统体积;4)可靠性高:通过微波开关接负载,接收支路输入端没有射频信号,不需要在接收支路前级串联限幅器,提高了接收信号质量和系统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收发脉冲控制电路发射的调制信号和接收调制信号的时序图。
图3是本发明放大链为行波管体制的发射调制原理框图。
图4是本发明放大链为固态体制的发射调制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隔离度收发天线共用的干扰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未经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81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