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烧成复合料、建筑材料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88584.6 | 申请日: | 2019-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8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杨航;李伟光;赵庆朝;朱阳戈;申士富;刘海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18/02 | 分类号: | C04B18/02;C04B20/12;C03C1/00;C03C1/02;B09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刘建荣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危险 固体废物 处置 方法 烧成 复合 建筑材料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烧成复合料、建筑材料及应用,涉及危险固体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该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将危险固体废物、增塑剂和水混合并造粒成型,将得到的成型料依次采用第一包覆物料和第二包覆物料进行包覆,然后烧成,得到烧成复合料;该处置方法无需将危险固体废物全部熔融固化,只需要将第一包覆物料层熔融固化,并利用第一包覆物料层熔融固化形成的玻璃化层将成型料进行彻底封固,而成型料和第二包覆物料层均未发生熔融固化;该处置方法较常规熔融处理方法可有效降低烧成时的能耗,同时实现了成型料的固化以及与外界的隔离,该处置方法适用性广,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危险固体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烧成复合料、建筑材料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危险废物日益增多。目前可用于危险废物处理的焚烧炉有回转窑焚烧炉、液体喷射焚烧炉、热解焚烧炉、流态化焚烧炉等。对大部分固液型、固体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和水泥窑共处理是主要的两种处理处置技术。不管采用何种焚烧设施,均要考虑产生二次污染和次生污染问题。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废物焚烧是产生二恶英/呋喃等有害物质的重要来源。随着环保排放标准的提高,控制焚烧炉尾气和底灰等的污染物排放量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填埋技术也是一个应用时间较长的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但安全填埋技术会带来污染地下水的风险,且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治理或进行恢复就会十分困难。危险废物焚烧和安全填埋是当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处置技术,但是基于焚烧及填埋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新的处置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如热等离子技术、热脱附技术、熔融固化技术或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等。
目前,较为彻底的危险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是采用熔融固化(玻璃化)处理技术,具体是指通过等离子体、高温熔融或电化学等方法加热固体废物至其熔点以上,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无定形结构熔融物的过程。目前的熔融处理方法通常要将危险固体废物全部进行熔融固化,由于危险固体废物的软化温度(软化点)较高,故在对固体废物进行烧成过程中的能耗较大,处理成本非常高,大大限制了熔融固化(玻璃化)处置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该处置方法较常规熔融处理可有效降低烧成时的能耗,同时实现了危险固体废物的固化以及与外界的隔离。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烧成复合料,采用上述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制得。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材料,包含上述烧成复合料。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烧成复合料或建筑材料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危险固体废物处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粉碎后的危险固体废物、增塑剂和水混合并造粒成型,得到成型料;
(b)采用第一包覆物料对成型料进行包覆使得成型料表面形成第一包覆物料层,得到成型包覆料Ⅰ;
(c)采用第二包覆物料对成型包覆料Ⅰ进行包覆使得成型包覆料Ⅰ表面形成第二包覆物料层,得到成型包覆料Ⅱ;
(d)将成型包覆料Ⅱ进行烧成,得到烧成复合料;
其中,烧成的温度不低于第一包覆物料的玻璃化温度,且低于成型料的软化温度和第二包覆物料的软化温度。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步骤(b)中,所述第一包覆物料包括碱金属氧化物;
优选地,步骤(b)中,所述碱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锂、氧化钠或氧化钾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85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