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89582.9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3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汪小琳;文君;田杰;王宁;程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C02F1/28;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张保朝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试 海水 材料 性能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海水调控系统(1)、柱状吸附系统(2)、槽状吸附系统(3),其中,所述的海水调控系统(1)包括海水进口(11)、水泵(12)、第一微生物控制器(13)、缓冲器(15)、柱状吸附系统进口(16)、槽状吸附系统进口(17)、排液口(18)及溢流管I(19);所述柱状吸附系统(2)通过柱状吸附系统进口(16)与海水调控系统(1)连通,所述槽状吸附系统(3)通过槽状吸附系统进口(17)与海水调控系统(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水调控系统(1)还包括第二微生物控制器(1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微生物控制器(13)、第二微生物控制器(14)采用多级膜过滤。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微生物控制器(13)、第二微生物控制器(14)分别采用4μm、0.4μm的透水膜组成各自的过滤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状吸附系统(2)包括入口阀I(21)、计量泵I(22)、吸附柱(23)、取样口(24)、排放阀I(25)、排放管I(26)、第一预留口(27)及第二预留口(2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预留口(27)、第二预留口(28)将多个柱状吸附系统并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状吸附系统(3)包括入口阀II(31),计量泵II(32),吸附槽(33),循环阀(34),溢流管II(35),排放阀II(36),排放管II(37)及第三预留口(3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槽状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附槽(33)为多组,各吸附槽(33)之间通过第三预留口(38)管路并联连接,第三预留口(38)将多组槽状吸附系统并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海水提铀材料填装于吸附柱(23)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海水提铀材料填装于吸附槽(33)内。
11.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装置的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天然海水由海水进口(11)通过水泵(12)送入海水调控系统(1);
b.天然海水在海水调控系统(1)内首先通过第一微生物控制器(13)或者第二微生物控制器(14)对海洋微生物进行调控,再进入缓冲器(15),缓冲器(15)中调控后的天然海水通入通过柱状吸附系统进口(16)和槽状吸附系统进口(17)分别进入柱状吸附系统(2)和槽状吸附系统(3);
c.海水在柱状吸附系统(2)中通过入口阀I(21)进行流量控制流进吸附柱(23),海水中的铀被海水提铀材料吸附,吸附后的海水通过去排放管I(26)排出;
d.海水在槽状吸附系统(3)中进行内循环,反复流经吸附槽(33)中固定的海水提铀材料,超过溢流管II(35)高度的海水溶液通过溢流管II排入排放管II(37)。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柱状吸附系统(2)的各吸附柱(23)之间采用并联设计,且各吸附柱(23)通过相应的入口阀I(21)对流量进行独立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测试海水提铀材料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d)中,槽状吸附系统(3)通过计量泵II(32)进行流速可控的内循环,各吸附槽(33)之间采用并联设计,且各吸附槽(33)通过相应的入口阀II(31)对流量进行独立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958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纸盒塑性的烘干过程再加工的烘干系统
- 下一篇:一种换热测系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