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89771.6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2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孙红尧;徐雪峰;孙高霞;张兴铎;吴烨;李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D5/24 | 分类号: | C09D5/24;C09D5/08;C09D163/00;C09D163/02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栗仲平 |
地址: | 21002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凝土 钢筋 表面 石墨 材料 水性 导电 腐蚀 涂料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用于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由双组分材料组成,使用时按比例配比搅拌均匀后使用,其特征在于,涂料中A组分由树脂、石墨烯材料、石墨烯分散剂、偶联剂I、导电填料I、吸附增强填料、增韧剂I、助剂I组成;B组分由固化剂、导电填料II、偶联剂II、增韧剂II和助剂II组成;
其中A组分:
所述树脂用量 :10.0-35.0g;
所述石墨烯材料用量0.1-8.0g;
所述石墨烯分散剂用量0.01-0.6g;
所述偶联剂I用量:0.01-2.0g;
所述导电填料用量5.0-43.5g;
所述吸附增强填料用量0.1-10.0g;
所述增韧剂I用量:0.05~6.0g;
所述助剂I添加量0.01-11.5g;
其中B组分:
所述固化剂用量4.5-91.0g;
所述导电填料II用量1.5-25.0g;
所述增韧剂II用量1.0-42.0g;
所述偶联剂II用量:0.01-5.0g;
所述助剂II添加量0.01-8.5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水性环氧树脂,是由E-44、E-51、E-54、酚醛环氧等经过水包油乳化、水分散或水溶液聚合而成的环氧树脂;
所述石墨烯材料为环状结构完整度较高的具有导电性的石墨烯材料,包括物理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材料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以及其他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材料;
所述石墨烯分散剂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苯胺低聚物、硅酸镁锂、硅酸镁铝、硅酸铝、二异丁基萘磺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偶联剂I选自KH-560、KH-580、KH-590中一种或多种;
所述导电填料I选自导电炭黑、导电云母粉、导电二氧化钛、导电石墨、乙炔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吸附增强填料选自:氧化物磁粉、三聚磷酸铝、磷酸锌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增韧剂I选自:聚硫胶乳、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亚油酸二聚体二缩水甘油醚、聚醚多元醇缩水甘油醚、支化聚合物增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助剂I选自:成膜助剂、乳化剂、抗闪锈剂、消泡剂、附着力促进剂、润湿分散剂、流平剂、抗流挂剂、增稠剂中的几种或全部;
所述固化剂为由聚酰胺、腰果胺、脂肪胺、环状胺等的乳化、水分散或亲水改性后的多官能团胺类化合物;
所述导电填料II选自:聚苯胺、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撑、聚苯撑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增韧剂II选自:支化聚合物增韧剂ZHR-01、聚醚胺(D230、D400、D600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偶联剂II选自:KH-550、CG-602、KH-792中一种或多种;
所述助剂II包括抗闪锈剂、消泡剂、附着力促进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选择水性环氧树脂选自:Ep6520-WH-53A、Ep7520-WD-52、WB6001、WB4001、WB3002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石墨烯材料的层数n是单层或多层;
所述固化剂选自:EK6870、EK 8530、WB8001、WB8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材料的优选层数n≤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材料选自:JC石墨烯粉、HG石墨烯粉、QG石墨烯浆料、SG石墨烯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掺石墨烯材料水性导电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填料I为无机导电填料,所述导电填料II为为有机导电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8977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监控系统
- 下一篇:阻燃聚氨酯软泡塑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