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290278.6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18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熊春华;张维权;王小青;孙静;赵胜泽;厉炯慧;沈忱;姚彩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3/355 | 分类号: | D06M13/355;C08F8/32;C08F120/44;B01J20/26;B01J20/28;C02F1/28;B01J20/30;C02F101/22;D06M101/2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1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氨基 甲氧基 吡啶 纤维 及其 合成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其结构式如下: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该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的合成方法。该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能择性吸附Cr(Ⅵ),因此可用于处理含Cr(Ⅵ)废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铬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有+2,+3和+6价,在含铬废水中主要含有六价铬,其毒性远远超过三价铬。植物吸收过量Cr(Ⅵ)后,会导致种子萌发率降低,光合作用异常并引发诱变。当人食用了Cr(Ⅵ)超标的蔬菜、粮食等食品,体内Cr(Ⅵ)超标后,可引发癌症。同时Cr(Ⅵ)也会通过粘膜和皮肤被人体吸收,蓄积在肺、肾和脾中,骨骼中也会存在。在2006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饮用水中Cr(Ⅵ)含量不得超过0.05mg/L。
由于铬产品的广泛应用,大量含铬废水、废气、废渣被排放,全国历年堆积含铬废渣600万吨,80%以上都不能得到妥善处理,行业年排放含铬废水4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一半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其危害性不能忽视。吸附材料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一个良好的分离富集材料需要符合吸附速度快,选择性好,洗脱率高这三点要求。
螯合纤维是指具有配位功能的纤维,将含有N、O、P、S等元素的配体接枝在纤维上,这些原子能够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从而吸附重金属离子。常见的功能纤维母体有聚丙烯腈纤维、聚氨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纤维素纤维等。由于纤维的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其特殊的物理形态使其与吸附质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与较小流体阻力,不仅吸附速率快,容量大,而且容易脱附,对于痕量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也十分有效。因此,螯合纤维材料在分离富集重金属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常规的螯合纤维制备方法有传统加热法和辐照接枝法,目前传统加热法的使用比较普遍,使用水浴、油浴或电热套将反应物和溶剂共同加热搅拌,这种方法的合成时间普遍较长,会消耗相对多的水和电。辐照接枝法是利用高能辐射对纤维母体照射,在母体骨架上形成若干活性点,然后将配体通过接枝反应与纤维结合,但辐照法对仪器要求很高,价格昂贵。微波辅助法是制备螯合纤维的一种新方法,微波指频率为0.3~300GHz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1mm~1m。微波本身无法引起化学键破坏,但可以对极性物质加热,使极性分子重新排列,由于分子间摩擦和介电消耗,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对反应体系的内部和整体加热,升温更迅速,令反应时间大大缩短。目前,大部分螯合纤维的制备步骤较多,缺乏更简单的制备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其结构式如下: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了上述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以聚丙烯腈纤维为母体,以5-氨基-2-甲氧基吡啶作为配体;
在溶剂中加入聚丙烯腈纤维、5-氨基-2-甲氧基吡啶和碳酸钠,于微波条件下加热至110~140℃搅拌反应5~20min;
每50mg的聚丙烯腈纤维配用0.6~1.2ml的5-氨基-2-甲氧基吡啶;
聚丙烯腈纤维的功能基-C≡N:碳酸钠=1:1~4的摩尔比;
2)、将步骤1)反应所得的聚合物用去离子水冲洗,干燥(例如50℃烘干),得到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
说明:步骤1)反应所得物过滤,所得滤饼为聚合物。
作为本发明的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螯合纤维的合成方法的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02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