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梅毒感染评估、转介和诊治随访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293437.8 申请日: 2019-12-16
公开(公告)号: CN111128395A 公开(公告)日: 2020-05-08
发明(设计)人: 叶兴东;何婉萍;宁德峰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
主分类号: G16H50/80 分类号: G16H50/80;G16H50/30;G16H40/20
代理公司: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代理人: 陈炳萍
地址: 510095***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梅毒 感染 评估 诊治 随访 智能 管理 系统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梅毒感染评估、转介和诊治随访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所述梅毒感染评估、转介和诊治随访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平台建立模块、信息发布模块、知晓率调查模块、网上咨询模块、感染风险计算模块、线下检测推荐模块、网上预约模块、转介模块、就诊检测模块。本发明通过感染风险计算模块可以全面、高效、协同进行梅毒感染风险的评估,并引进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使专家意见达成一致,做到稳定、科学的梅毒感染风险评估。通过网上预约模块能够实现提前预约挂号,减少排队挂号的等候时间,还能够掌掘不同医生擅长的治疗方向,更加满足患者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梅毒感染评估、转介和诊治随访智能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按照临床,临床上梅毒分为三个临床阶段,一期梅毒即硬下疳,出现在原发感染部位,好发部位为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肛门、阴唇,无痛无痒,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近淋巴结肿大。一期梅毒后3~4周,梅毒螺旋体随血液播散,导致二期梅毒,表现为不同类型皮肤黏膜梅毒疹,丘疹性梅毒疹最常见,手足掌面铜红色斑疹是典型特征,二期梅毒有全身症状。三期梅毒通常在感染后2年以上,引起皮肤粘膜损害,关节结节、心血管。神经损害,梅毒是可防并可彻底治愈的系统性性接触传播疾病,早期发现并诊断治疗有助于控制其传播按照感染来源,梅毒分为先天梅毒、后天梅毒。感染后2年以内的梅毒称为早期梅毒,早期梅毒一个重要特征是传染性大,且皮损可以自行消退,随着机体免疫状态的波动,皮损反复。仅血清梅毒抗体阳性,没有临床症状的梅毒称为隐性梅毒,早期隐性梅毒也有传染性,理论上,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都可能感染梅毒等性病,但出于隐私原因,部分患者并没有到医院筛查梅毒。临床及防治工作中,缺少一个既能促进患者风险测评、高风险梅毒感染者又能快速找到梅毒检测地点且很好保护隐私的梅毒防治策略,本技术发明后,将正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现有技术中关于梅毒感染评估、转介和诊治随访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及开发尚未见报道。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患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并如何知道有风险,有多大风险,有了风险怎么办?基于我们前期实施的梅毒防治重大项目成果,调查得出了不同人群梅毒感染危险因素,本信息技术发明的主要关键技术是将调查对象应答的危险因素量化为数值,依据所有因素总分值,按照预先设定的、量化的风险水平,判断其梅毒感染风险等级。关于类似的性病高危人群梅毒风险评估及转介检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开发尚未见报道。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

当前梅毒防治中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1、没有症状的血清梅毒抗体阳性或隐性梅毒感染者比重占全部梅毒病例的85%强;2、医疗机构梅毒筛查检测数量在逐年上升,发现阳性感染者阳性率在逐年下降,但医疗机构报告的梅毒病例逐年上升(存在过度报告的原因);3、高危人群主动检测梅毒的意识不强,因为这些人群梅毒防治知识不全面,不清楚自身面临的感染风险;4、不清楚如何检测、以及在哪里可以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结合高危人群梅毒感染风险自测、依据我们调查获得的危险因素关键数据,发明该控制系统,为本地区高危人群梅毒检测提供指引,并引导正确求医。

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在于:在线风险测评模块的敏感性,即通过该系统能否将有感染风险的调查对象真正得出其应有的感染风险判别级别,并促使其从线上匿名测评到线下实名在医疗机构就诊并开展梅毒检测,并最终使血清梅毒抗体阳性者获得最后诊断是否为现症梅毒还是既往感染者。通过我们前期的调查,获得了不同人群的梅毒感染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依据OR值(风险度)给予不同的权重并赋值,将抽象的危险因素量化为可计算的数值,将各种相关因素的赋值相加,依据总值大小进而判断风险的高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未经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34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