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方法及内短路测试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94203.5 | 申请日: | 2019-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9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力硕;冯旭宁;韩雪冰;卢兰光;欧阳明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34 | 分类号: | H01M2/34;G01R31/385;G01R31/36;G01R31/52;G01R3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 | 魏朋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短路 触发 装置 方法 测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方法及内短路测试电池。所述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相变绝缘层和形变导体层,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的失效温度低于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形变温度,所述形变导体层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所述形变导体层的高温相形状具有一凸部,所述凸部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所在方向。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解决了传统技术中通过相变材料融化后实现内短路会产生空隙而导致的电池内部接触不良的问题,提高电池内短路触发的重复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方法及内短路测试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是一项重要的安全问题。为了有效评价电池使用时因为内短路造成的风险,有必要对电池的内短路进行测试和实验。
传统技术中,电池内短路测试,主要将由相变材料制成的元件植入电池的正负极之间。通过加热,相变材料制成的元件融化,与电池的正负极接触,造成电池内短路。这种内短路测试的问题是,内短路过程中,会存在接触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电池内短路触发重复性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方法及内短路测试电池。
一种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相变绝缘层和形变导体层,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的失效温度低于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形变温度,所述形变导体层的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所述形变导体层的高温相形状具有一凸部,所述凸部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所在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还包括:开设有第一通孔的支撑隔膜层,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贴附于所述支撑隔膜层,且覆盖所述第一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还包括:第二相变绝缘层,所述形变导体层夹设于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相变绝缘层之间,所述第二相变绝缘层的失效温度低于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形变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相变绝缘层的材料均为石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形变部位为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全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形变导体层为局部形变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形变导体层开设有不相交的至少两条形变裂痕,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形变部位于所述至少两条形变裂痕之间。
一种内短路测试电池,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正极片、负极片和开设有第二通孔的电池隔膜层,所述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电池隔膜层之间,或设置于所述负极片和所述电池隔膜层之间,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贴附于所述电池隔膜层,且覆盖所述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还包括开设有第一通孔的支撑隔膜层,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贴附于所述支撑隔膜层,且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所述支撑隔膜层贴附于所述电池隔膜层,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沿中心线的投影有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线重合。
一种电池内短路触发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相变绝缘层;
对形状记忆合金进行训练,使得得到的形变导体层的高温相形状具有一凸部,其中,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的失效温度低于所述形变导体层的形变温度;
将所述形变导体层贴附于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形成电池内短路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凸部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一相变绝缘层所在方向;
在电池的电池隔膜层上开设第二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942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