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缺陷和开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5408.9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8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姜风春;郑雨晴;王振强;果春焕;万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37/06 | 分类号: | B32B37/06;B32B37/10;B32B38/00;B32B38/16;B32B15/18;B32B15/20;B32B15/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feal 金属 化合物 层状 复合材料 缺陷 开裂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制备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缺陷和开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箔材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将预制好的箔材交错叠加放入真空热压烧结炉中进行热压烧结;再分两个阶段进行加热保温,最后将试样与模具随炉冷却至室温。本发明反应速度快,有效缩短了固相反应时间,解决了铁铝反应周期较长的问题,最大化发挥了裂纹桥联作用,并且试样具有良好的致密性,有效消除了由氧化物等杂质聚集成的“中间线”;同时本发明的成本低,成品率高,还可以通过改变参数,利用不同比例的原材料制备铁铝系层状电极复合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采用“多薄箔”结构和“两阶段”反应控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缺陷和开裂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间化合物层状(Metal-Intermetallic-Laminate,简称MIL)复合材料是依据仿生学原理,模拟自然界中的贝壳结构,以高硬度、高模量、低密度的金属间化合物层与塑、韧性良好的金属层交叠获得的一种微叠层复合材料。这种微叠层复合材料通过较小的层间距和多界面效应,能够有效改善金属间化合物的韧性以及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此外,由于该复合材料独特的叠层结构和特殊的失效形式,使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等优异性能外,还具有强大的吸收冲击功的能力,有望在地面轻型装甲车、空间碎片超高速碰撞防护、武装直升机防护等武器装备、航空航天领域获得应用。
关于MIL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方面,人们开发了轧制复合、爆炸焊接、脉冲电流加工、放电等离子烧结及热压烧结等方法。热压烧结法具有近净成形、界面结合牢固、无孔洞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制备MIL复合材料。
迄今为止,MIL复合材料中研究最为系统的是Ti-Al系MIL复合材料。但由于其原材料之一的Ti合金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体系MIL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因此,Fe-Al系MIL复合材料由于成本较低廉逐渐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然而,该类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Fe-Al界面两侧的组织变化,同时生成较硬的以Fe2Al5为主的含Al金属间化合物。一方面,这种界面两侧的组织变化使得叠层界面处硬度差较大,增加了受力时层间开裂的几率。另一方面,含Al金属间化合物层还存在由氧化物等杂质聚集成的“中间线”缺陷及含Al金属间化合物在冷却时发生开裂。这些问题大大限制了该类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
本发明针对Fe-Al系MIL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存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杂质聚集、开裂等问题,使用“多薄箔”结构和“两阶段”反应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多薄层设计加快Fe/Al之间的界面反应,缩短第一阶段低温固相烧结时间,同时通过快速固相反应分散金属表层的氧化物,避免聚集;第二阶段是,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可使得Fe2Al5等脆性相转变成FeAl等韧性相,一方面降低了界面两侧的硬度差,减小受力时层间开裂的几率;另一方面可避免冷却时含Al金属间化合物层由于应力导致的开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薄箔”结构和“两阶段”反应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控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缺陷和开裂的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控制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状复合材料缺陷和开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工业百洁布对箔材分别从横向、纵向和45°方向上进行打磨,然后将箔材置于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在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20min,清洗完毕后,立即放入干燥且干净的器皿中使用无水乙醇在再次进行冲洗,冲洗完毕后取出用吹风机进行烘干;
步骤二:将预制好的箔材交错叠加放入真空热压烧结炉中进行热压烧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54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