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6199.X | 申请日: | 2019-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4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孙英强;孙亚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12 | 分类号: | C12M1/12;C12M1/04;C12M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李倩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培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包括沉降池以及固定在沉降池上且与沉降池相连通的塔体;塔体内沿纵向设有多层塔板结构,每层塔板结构包括过滤层、储水层和支撑层,微藻铺设在过滤层上进行培养;塔体顶部设有喷管,喷管通过连接管与沉降池连通,连接管上设有提升泵。本发明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克服了现有微藻培养中存在的生长密度小、占地面积大、采收困难等问题,本发明装置通过提高微藻对光照的吸收率有效提高了微藻的培养效率,并且通过微藻和水相的分离培养大大降低了后续微藻的采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属于微藻培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见的微藻培养方式包括开放式跑道池、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和异养发酵等,这些传统的培养方式都需要在水体中进行。由于微藻的细胞体积小、细胞含水量大、细胞密度与水接近、培养浓度较小,因此微藻采收过程需要大量的能耗来分离微藻细胞和水分。传统的采收方法有离心、絮凝、气浮、微滤等方式。微藻的采收能耗占微藻培养总能耗的20%~30%。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采用该装置对微藻进行固定化培养,有效提高了微藻培养效率,降低了微藻采收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薇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包括沉降池以及固定在沉降池上且与沉降池相连通的塔体;塔体内沿纵向设有多层塔板结构,每层塔板结构包括过滤层、储水层和支撑层,薇藻铺设在过滤层上进行培养;塔体顶部设有喷管,喷管通过连接管与沉降池连通,连接管上设有提升泵。
其中,所述塔板结构沿纵向等距排布在塔体内,塔体内侧壁上设有凹槽结构,塔板结构嵌入凹槽结构中。
其中,还包括照明装置,照明装置穿过每层塔板结构并贯穿整个塔体,照明装置通过支架固定在塔体内。
其中,照明装置包括保护壳以及设置在保护壳内的光源,光源为LED或日光灯,保护壳侧壁设有通孔,光源的电线穿过通孔与外部电源连接。
其中,还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一端固定在沉降池上,一端与塔体外侧壁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管上还设有膜过滤组件和进水电磁阀。
其中,所述连接管还连接空气压缩机。
其中,塔体的个数为至少一个,所述喷管在对应每个塔体的分支管上均设有电磁阀。
其中,过滤层为醋酸纤维素膜或PVC膜,储水层为聚氨酯海绵或聚乙烯醇制成的多孔储水层,支撑层为碳材料、不锈钢材料或PMMA制成的多孔支撑层。
有益效果:本发明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克服了现有微藻培养中存在的生长密度小、占地面积大、采收困难等问题;另外,本发明装置通过提高微藻对光照的吸收率有效提高了微藻的培养效率,并且通过微藻和水相的分离培养大大降低了后续微藻的采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微藻固定化培养装置中铺设有微藻的塔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61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