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羊肚菌-鸡腿菇的混作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7461.2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2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樊继德;史新敏;赵永强;张碧薇;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2113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羊 鸡腿 混作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羊肚菌‑鸡腿菇的混作栽培方法,包括步骤:1)选地、建棚;2)施肥、整地、建畦;3)播种鸡腿菇;4)播种羊肚菌;5)播种后的管理。本发明的混作栽培方法,可实现鸡腿菇和羊肚菌同时发菌、分期出菇,出过鸡腿菇的废料可直接被羊肚菌吸收利用,充分利用了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节省了原料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简化了种植程序,实现了羊肚菌、鸡腿菇的互利共生和增产增收,与现有羊肚菌、鸡腿菇单独栽培方法相比,本发明的羊肚菌和鸡腿菇生长期病虫害发生量分别减少30%和45%以上,羊肚菌原料生产成本减少80%以上,用工成本减少30%以上,羊肚菌产量提高8‑15%,鸡腿菇出菇期提前3‑5天,产量提高5‑1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羊肚菌-鸡腿菇的混作栽培方法,属于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羊肚菌(Morchella spp.),真菌学分类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欧美各国极为畅销,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食用菌品种之一。传统上,因技术限制,羊肚菌无法人工种植,一直是依靠采集和利用有限的野生资源。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和价格的不断飙升,羊肚菌引起了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羊肚菌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为实现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进行了长期研究和栽培试验。直至2012年前后,才在我国实现小规模商业化栽培。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到2018年,全国羊肚菌栽培面积已达8万亩左右。
鸡腿菇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推广的一种适应力极强的草腐粪生土生食用菌高产品种。由于鸡腿菇具有原料来源广、成本低、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易于栽培、生产周期短、投资回收快、市场畅销好、售价高等优点,近年来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之一,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很多地区,鸡腿菇是食用菌主要推广品种之一,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品种,目前我国栽培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占世界栽培总面积的62%以上,显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羊肚菌属低温型食用菌品种,发菌温度8-22℃,出菇温度3-18℃。鸡腿菇属恒温结实性中温型菇类,菌丝安全生长温度为10~26℃,子实体发生温度为12~20℃。我国现有的羊肚菌和鸡腿菇栽培方法为单独栽培,栽培土地租金和用工成本较高,病虫害也较严重,影响了羊肚菌和鸡腿菇栽培的整体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羊肚菌-鸡腿菇的混作栽培方法,利用羊肚菌和鸡腿菇栽培的发菌温度、湿度和土壤酸碱度大体一致性、营养互补性和共生性特点,进行羊肚菌-鸡腿菇混作栽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羊肚菌-鸡腿菇的混作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建棚:选择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壤土,建拱形棚,棚长20-60m,宽4-8m,高2-2.5m,在棚上放遮光率55-65%的遮阳网,遮阳网上放保温膜,膜上盖不透光遮阳毡毯,在棚下安装雾化喷淋补水管;
2)施肥、整地、建畦:每亩施钙镁磷肥25-30kg、硫酸钾15-20kg、硫酸锌1.5-2kg、石灰40-50kg或草木灰80-100kg,旋耕后建畦,畦宽1-1.2m,在畦上向下挖15-20cm并把底面整平,畦间留宽30-35cm的操作沟;
3)播种鸡腿菇:把鸡腿菇培养袋脱袋后,卧式摆放在畦内,袋和袋之间间隔2-3cm,上用细土覆盖,厚度为4-8cm,并整平,鸡腿菇培养袋覆土时间为9月20日-10月30日,之后雾化补水至土壤含水量基本饱和;
4)播种羊肚菌:在鸡腿菇培养袋覆土补水1-2天后进行羊肚菌的播种,先把摆放鸡腿菇培养袋的畦表面覆土耙松,把羊肚菌菌种掰碎成花生米大小,按照75-85kg/亩用种量把菌种均匀地撒播在畦面上,然后覆土厚度为0.5-0.8cm,并补水至表面土壤相对湿度达65-68%;
5)播种后的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未经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74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钕铁硼磁体复合镀镍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耐磨抗氧化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