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小孔间距爆破用起爆装置及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08012.X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9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朱子晗;卢文波;严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1/045 | 分类号: | F42D1/045;F42D1/0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周舒蒙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码 电子 雷管 小孔 间距 爆破 起爆 装置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小孔间距爆破用起爆装置,包括减振壳体、炸药和数码电子雷管,所述减振壳体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减振壳体的内腔填充炸药,减振壳体的内壁设有与炸药接触的导爆索;所述数码电子雷管埋设于炸药内,且数码电子雷管的脚线引出减振壳体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小孔间距爆破用起爆装置的安装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起爆装置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减振壳体,可有效降低爆炸冲击作用,并提高数码电子雷管准爆性,且施工成本低,操作简便,爆破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爆破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小孔间距爆破用起爆装置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爆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矿山、水利水电工程、城市建筑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所采用的爆破形式多种多样,其中钻孔爆破法由于对岩层地质条件适应性强,开挖成本低,操作灵活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
据测定,在露天矿山爆破中,采用深孔爆破方式,在总装药相同的条件下,微差爆破的振动速度比齐发爆破的振动速度平均降低40%~60%,这样大大降低了爆破冲击波对周围环境的危害。采用数码电子雷管实现微差控制爆破,具有高计时精度、高稳定性及高安全性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微差爆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高精度毫秒级间的计时,可达到预期控制不同段别雷管间毫秒延迟的目的。
除了高精度的要求外,由数码电子雷管构成的爆破网路在进行微差计时爆破时,已爆破的数码电子雷管在爆炸瞬间都会对邻近未爆破的数码电子雷管产生强烈的爆炸冲击和冲压。根据测量,在距离爆破数码电子雷管爆炸点20cm处,产生的振动加速度高达几万到几十万g的冲击加速度,压力可以达到30~70MPa。爆炸冲击波会直接影响数码电子雷管的计时控制,严重时会导致数码电子雷管产生振晕现象,发生拒爆,这样不仅影响整个系统的爆破效果,还会对现场未起爆的雷管清理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隧洞爆破开挖等小孔间距爆破施工中,常规方法是减小钻爆循环掘进进尺,减小单次爆破的装药量,所谓“放小炮”,以降低爆破振动,缓慢通过振动敏感区;然而,使用这种方法会增加施工工期,使工期较紧的工程陷入困境。使用数码电子雷管可实现微差爆破,延期精度误差极小(1~100ms),并根据孔网参数可灵活调整延期时间,通过错峰减振机理设计有效降低爆破振动。但是,在小孔间距爆破中,相邻段别的振动速度可相互接近、叠加,在起到干扰减振的同时,周围岩体对其振动响应出现选择放大的几率也增加;同时有可能出现雷管振晕现象,造成拒爆。
针对上述问题有很多新思维,但在降低爆炸冲击作用、提高雷管准爆性的同时难以兼顾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等。如专利号为CN 108413821 A的“基于电子数码雷管的首波抑制爆破施工方法”,应用数码电子雷管精确延时逐孔起爆,孔间错相减振,利用减振孔与首个掏槽孔振动波的相消干涉,降低保护对象振速峰值。使用该施工方法需进行单孔试验,确定单孔地震波周期,从而才可以确定数码电子雷管最优延时时间,并在施工中需要采集爆破振动速度时程,增大施工难度,操作复杂,效率低,耗时长。因此,寻求一种在小孔间距爆破中降低爆炸冲击作用明显、准爆性高且经济高效的爆破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爆炸冲击小、爆破率高、经济实用的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小孔间距爆破用起爆装置及安装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小孔间距爆破用起爆装置,包括减振壳体、炸药和数码电子雷管,所述减振壳体上端开口,下端封闭;减振壳体的内腔填充炸药,减振壳体的内壁设有与炸药接触的导爆索;所述数码电子雷管埋设于炸药内,且数码电子雷管的脚线引出减振壳体外。
按上述方案,所述减振壳体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筒状结构,以及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有多组,周向均匀间隔嵌置于筒状结构内;所述支撑结构的下端固定网兜,网兜封闭筒状结构的下端口,构成减振壳体的封闭端。
按上述方案,所述柔性材料为海绵质材料或发泡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80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