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簧圈双导丝解脱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8288.8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0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陈剑锋;张一;叶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簧 圈双导丝 解脱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颅内弹簧圈领域的一种机械解脱方式,尤其是涉及一种弹簧圈双导丝解脱系统。包括导丝,所述导丝包括输送导丝及解脱导丝,所述解脱系统还包括弹簧圈及高分子塑胶套管,所述解脱导丝穿过弹簧圈近端的解脱扣与高分子塑胶套管抵接,所述输送导丝与弹簧圈近端的解脱扣抵接。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簧圈的新解脱方式,通过独特的双导丝机械配合,解脱时仅需回撤解脱导丝即可,在降低零件加工、装配难度的同时,实现了更稳定、更高效的解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颅内弹簧圈领域的一种机械解脱方式,尤其是涉及一种弹簧圈双导丝解脱系统。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所造成的局限性动脉节段的持久性扩张,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瘤体破裂、动脉血管出血,将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治疗的动脉瘤目标是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目前动脉瘤栓塞术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式,临床使用的机械解脱弹簧圈均为单导丝解脱方式,在解脱过程中需要回撤、旋转导丝或配套的高分子管,此类操作会造成弹簧圈的异常动作,增加了动脉瘤破裂、手术失败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导丝的机械解脱方式,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降低解脱时所需要的力,通过双导丝配合解脱降低解脱力对弹簧圈的影响,以解决机械解脱弹簧圈在解脱时弹簧圈异常动作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弹簧圈双导丝解脱系统,包括导丝,所述导丝包括输送导丝及解脱导丝,所述解脱系统还包括弹簧圈及高分子塑胶套管,所述解脱导丝穿过弹簧圈近端的解脱扣5与高分子塑胶套管抵接,所述输送导丝与弹簧圈近端的解脱扣抵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解脱导丝远端的端面直径为0.04㎜至0.05㎜。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导丝远端的端面直径为0.1㎜至0.15㎜。该尺寸下的输送导丝即具备较强的支撑性能又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可以将弹簧圈稳定的输送至预定位置的同时降低解脱力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分子塑胶套管为圆柱体,所述高分子塑胶套管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外径为0.2㎜-0.3㎜,厚度为0.01㎜-0.03㎜,高度为0.3㎜至0.8㎜。本设计用于固定相关部件。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高分子塑胶套管的上端面为半封闭型。本设计为高分子塑胶套管与解脱导丝提供抵接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簧圈的新解脱方式,通过独特的双导丝机械配合,在降低零件加工、装配难度的同时,实现了更稳定、更高效的解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弹簧圈双导丝解脱系统,包括导丝,所述导丝包括输送导丝1及解脱导丝2,所述解脱系统还包括弹簧圈3及高分子塑胶套管4,所述解脱导丝2穿过弹簧圈近端的解脱扣5与高分子塑胶套管4上端面抵接,所述输送导丝1与弹簧圈近端的解脱扣5抵接。
下面介绍相关的尺寸标注:
所述解脱导丝远端的端面直径为0.04㎜至0.05㎜,所述输送导丝远端的端面直径为0.1㎜至0.15㎜,所述高分子塑胶套管为圆柱体,所述高分子塑胶套管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外径为0.2㎜-0.3㎜,厚度为0.01㎜-0.03㎜,高度为0.3㎜至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加奇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82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