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10350.7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9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宋迪慧;杨爽;张立涛;李红欣;屈泽鹏;刘合鑫;安路阳;尹健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74 | 分类号: | B01J23/74;B01J21/18;C02F3/12;C08J5/18;C08L79/0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载 原子 催化剂 聚酰亚胺 催化 阴极 及其 应用 | ||
1.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其特征在于,采用MOF基原位衍生单原子催化剂的原理,以聚酰亚胺前驱体制备功能性炭膜;
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的制备方法:将制备好的MOF前体、导电纳米材料混合并分散到有机溶剂当中,然后将上述溶液加入聚酰胺酸溶液,并在玻璃板上刮涂成MOF聚酰胺酸杂化膜;最后,利用程序升温法在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碳化,碳化过程中MOF中的金属离子原位热解还原为单原子催化剂,聚酰胺酸则先转变为聚酰亚胺然后再进一步形成炭膜;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ZnM-BMOFs的制备:将目标金属M盐甲醇溶液和Zn2+盐甲醇溶液与2-甲基咪唑有机配体甲醇溶液进行混合,调控pH,超声混合溶解并搅拌,烘干4h后,沉淀物采用甲醇溶液洗涤,然后于70-80℃下干燥;
2)ZnM-BMOFs/碳纳米管/聚酰胺酸杂化膜的制备:将步骤1)制得的ZnM-BMOFs粉末和碳纳米管粉末超声分散到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制得溶液A备用;取4,4’-二氨基二苯醚溶于N,N-二甲基乙酰胺溶剂中,并搅拌至4,4’-二氨基二苯醚完全溶解,然后再向该溶液中多次加入均苯四甲酸二酐,使均苯四甲酸二酐完全溶解,制得预聚体聚酰胺酸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均匀混合,强力搅拌12-14h并超声处理1-2h;将上述溶液倾注在带有加热器的水平玻璃板上,并刮涂成膜,之后于35-40℃下干燥;
3)目标金属M单原子催化剂/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基催化炭膜的制备:将步骤2)制备得到的ZnM-BMOFs/碳纳米管/聚酰胺酸杂化膜放入到真空管式炉中,在惰性气体的氛围下进行碳化,气流速控制在60-100mL/min,采用程序升温方式,升温程序如下:升温速度为2-5℃/min,升温至100±5℃、200±5℃和350±5℃分别停留1-1.5h,此时形成ZnM-BMOFs/碳纳米管/聚酰亚胺膜;继续加热直至800-900℃,停留2-3h,此时MOF原位生成M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聚酰亚胺膜则进一步碳化成聚酰亚胺基炭膜,最终自然冷却,即得目标金属M单原子催化剂/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基催化炭膜;
所述的目标金属M为Fe、Co、Ni、Cu的一种或者两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阴极炭膜的孔径为1.5-30nm,孔隙率为30%-80%,电导率为10-300S/cm;所述催化阴极炭膜的拉伸强度为5-100MPa,最大可承受压力为3-5MPa。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中的目标金属M盐和Zn2+盐为硝酸盐、氯化盐、醋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中的目标金属M盐甲醇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01-0.15mol/L,Zn2+盐甲醇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02-0.3mol/L,2-甲基咪唑有机配体甲醇溶液摩尔浓度为0.1-3mol/L,Zn2+与目标金属M盐的混合摩尔比为1:1-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中溶液A的质量分数为10 wt%-25 wt%,ZnM-BMOFs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1:1-2:1,预聚体聚酰胺酸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12wt%-30wt%,预聚体聚酰胺酸溶液B中4,4’-二氨基二苯醚与均苯四甲酸二酐的摩尔比为1:1-1: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中的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单原子催化剂的聚酰亚胺基催化阴极炭膜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EMBR系统、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电催化系统中,对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035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