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及其医用水胶体油纱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12897.0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49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车七石;单玲星;陈良艳;刘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润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28 | 分类号: | A61L15/28;A61L15/26;A61L15/32;A61L15/34;A61L15/24;A61L15/42;A61L15/46;C08B37/04;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徐莉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广州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 促进 伤口 愈合 组合 及其 医用 水胶 体油纱 | ||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提供了一种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及其医用水胶体油纱,本发明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包括壳聚糖季铵盐、聚乙二醇和透明质酸钠,三者质量比为1:(0.1~0.6):(0.2~0.4)。本发明采用明胶包埋上述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形成微球的形式加入到水胶体油纱中,形成了一种具有抑制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同时具有显著的消炎、促进伤口愈合、修复的作用的医用水胶体油纱,与现有技术相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及其医用水胶体油纱。
背景技术
医用敷料作为伤口的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以替代受损的皮肤作为暂时性屏障,起到控制伤口的渗出液,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的作用,进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伤口愈合原理和伤口护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许多新型材料已大规模用于医用敷料。例如,薄膜类、泡沫类、水凝胶类、藻酸盐类和水胶体类以及药用类等。
伤口的自然愈合在三个连续阶段中进行,各阶段的特征在于具体细胞活动:清创阶段、增殖(或肉芽形成)阶段和上皮形成阶段。在整个愈合过程中,伤口产生流动性渗出物或粘性渗出物,渗出物必须要被敷料吸收。用于清创的敷料通常为海藻酸盐/酯或羧甲基纤维素的凝胶纤维针刺无纺布。这些敷料具有如下缺点:缺乏粘聚力;以及当吸收渗出物时发生的分解过多,使得所述敷料在伤口上留下碎屑而不能将敷料整体移除。
水胶体油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现代敷料,与其它类型的敷料相比,其优点包括:提供湿润的组织接触环境,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能吸收伤口渗出液,不与组织粘连从而避免更换敷料时带来的二次损伤。
但是水胶体油纱的抗菌性能和促愈合性能还有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及其医用水胶体油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所述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包括壳聚糖季铵盐、聚乙二醇和透明质酸钠,三者质量比为1:(0.1~0.6):(0.2~0.4)。
进一步地,所述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包括壳聚糖季铵盐、聚乙二醇和透明质酸钠,三者质量比为1:0.1:0.2。
进一步地,所述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200~1500Da。更具体地,所述聚乙二醇优选为PEG-400或PEG-600。
发明人发现,上述组合物中的壳聚糖季铵盐、聚乙二醇和透明质酸钠联用时取得了协同增效的作用,因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透明质酸钠和聚乙二醇的加入可以降低壳聚糖季铵盐的用量,同时抑菌效果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其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其对伤口具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修复的作用,其拓宽了单一壳聚糖季铵盐抗菌谱。其中,聚乙二醇能有效促进透明质酸钠与壳聚糖季铵盐的充分分散,并对所述组合物起到良好的软化作用,从而提高所述组合物对伤口的抗菌、消炎及愈合作用。
当其应用到医用敷料中时,其可形成一种具有抑制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同时具有显著的促进伤口愈合、修复的作用的医用水胶体油纱。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医用水胶体油纱,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明胶微球5~10份、氧化海藻酸钠5~2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12~30份、热塑性弹性体7~11份、液体石蜡100~200份、凡士林25~40份和羊毛脂5~10份,其中所述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被包裹在明胶微球中。
进一步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明胶微球8份、氧化海藻酸钠10份、羧甲基纤维素钠22份、热塑性弹性体9份、液体石蜡150份、凡士林35份和羊毛脂8份,其中抗菌和促进伤口愈合组合物被包裹在明胶微球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润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润虹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28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