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15402.X | 申请日: | 2019-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1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翁其平;张佶;刘若彪;徐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02 | 分类号: | E02D31/02;E02D29/05;E02D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撑板带 临时 围护 防水 连接 构造 | ||
本发明属于建筑基坑支护和基础领域的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技术方案为:换撑板带设置在地下室外墙与临时围护体之间的槽体空间内,换撑板带悬挑出地下室外墙,换撑板带的悬挑端抵住临时围护体,在临时围护体与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位于换撑板带下的下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下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使下部分与下部防水材料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位于换撑板带上的上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上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使上部分与上部防水材料的上方弯折段互相搭接。该构造解决了留设肥槽的多层地下室基坑工程换撑板带位置建筑外包防水难以贯通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基坑支护和基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节点构造,可广泛应用于采用临时围护体的基坑工程中。
背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正式进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代,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所引发的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大型地铁车站、地下变电站等的建设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并且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周边围护体可选择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如“两墙合一”、“桩墙合一”等,也可选择与主体结构相互分离的临时围护形式。针对后者:空间上,临时围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之间通常设置一定宽度的肥槽,作为后期外包防水及保温层的施工空间;时间上,待多层地下室结构施工出正负零后,方开始进行防水及保温施工。在多层地下室的基坑开挖至基底,主体地下室结构回筑过程中,为确保周边临时围护体的水平受力、传力可靠,需设置一定厚度的换撑板带,换撑板带平面上沿地下室外墙设置于肥槽空间内;竖向上一般同地下室结构梁板面标高。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常规的连接方法是在临时围护体之间等间距地设置吊筋以满足竖向承载,吊筋的上端固定在临时围护体上,下端固定在换撑板带边缘,但换撑板带及吊筋的存在造成外包防水材料在各层楼板标高位置被打断而无法连续。当地下室防水等级较高,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防水效果要求较严格时,换撑板带位置的外包防水施工质量往往成为明显的薄弱点,严重时将影响项目的工程品质与形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该构造解决了留设肥槽的多层地下室基坑工程换撑板带位置建筑外包防水难以贯通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换撑板带设置在地下室外墙与临时围护体之间的槽体空间内,换撑板带悬挑出地下室外墙,换撑板带的悬挑端抵住临时围护体,在临时围护体与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位于换撑板带下的下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下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使下部分与下部防水材料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下搭接段;位于换撑板带上的上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上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使上部分与上部防水材料的上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上搭接段。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下搭接段外侧设置增设防水加强层。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上搭接段外侧设置增设防水加强层。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的长度满足伸出换撑板带的悬挑端顶部不小于500mm;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的长度满足伸出换撑板带的悬挑端底部不小于500mm。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为:取消常规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之间的吊筋,换撑板带作为悬挑板承担上覆土体自重(即相邻两层换撑板带之间土体重量),可根据抗弯、抗剪计算结果在板根部设置下方加腋或不加腋。换撑板带施工阶段,与临时围护体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待地下室结构施工出正负零后,施工地下室外包防水,当施工至换撑板带以下时,下部防水材料沿换撑板带下方弯折,同时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使二者形成可靠搭接;换撑板带的上方防水材料沿换撑板带的上方弯折,同时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使二者亦形成可靠搭接。搭接要求可参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54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耐久PE管道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小直径球囊导管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