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化合物、电子器件及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20582.0 | 申请日: | 2019-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4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健;沙荀姗;喻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9/14 | 分类号: | C07D319/14;C07F7/10;C07D409/04;C07D327/06;C07D407/04;C07D405/14;C07D409/12;C07D401/12;C07D471/04;C07D407/12;C07D401/04;C07D409/14;C07D40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3 | 代理人: | 苗源 |
地址: | 71006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化合物 电子器件 电子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有机化合物、以及包含该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器件和包含该电子器件的电子装置。本申请的有机化合物,主体是包含芴或硅芴的稠合杂芳环基,在立体空间中展现为大平面结构,通过在芴或硅芴基的9号位引入富电子的芳胺或杂芳胺取代基,使得化合物的空穴传输性能表现优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有机化合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化合物、电子器件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为一种自发光的发光器件。其原 理是在阴阳两极施加电场时,阳极侧的空穴和阴极侧的电子会向发光层移动,在发光层结合 形成激子,激子处于激发态向外释放能量,从激发态释放能量变为基态释放能量的过程对外 发光。因此,提高OLED器件中电子和空穴的再结合性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效率和寿命,通常在器件中使用多层结构。这些多 层结构包括:空穴注入层(hole injection layer),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layer),电子阻挡层 (electron-blocking layer)、发光层(emitting layer)和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等 等。这些有机层具有提高载流子(空穴和电子)在各层界面间的注入效率,平衡载流子在各层 之间传输的能力,从而提高器件的亮度和效率。
但是,当前商业化的OLED器件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驱动电压高、发光效率低、 热稳定性差、寿命短,尤其是在蓝光OLED器件方面,因此,开发具有低的驱动电压、高的发光效率、高热稳定性、长寿命的OLED器件及相关的材料成为当下有机电致发光领域不得不克服的难题。
专利号为CN201510472766.4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有机化合物及其用途和有机电致发光 器件》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的化合物,但是,依然有必要继续 研发新型的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化合物,以进一步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载流子传输性能的有机化合物,并提供一种包含 所述有机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电子器件,该电子器件具有较低的驱动电压、较高的发光效 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提供一种包含所述电子器件的电子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化合物,所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化学式Ⅰ所示:
其中,X选自C或Si;
Y1和Y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O或S;
R1和R2分别独立地选自氢、氘或以下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3-10的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30的芳基、取代 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杂芳基、
且R1和R2中至少有一个为
各Ar1和Ar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7-25的 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杂芳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30的 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杂芳基中的一种;
L1和L2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6-30的亚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30的亚杂芳基中的一种,且当R1为时,L1不为单键, 当R2为时,L2不为单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05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