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22450.1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0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江燕斌;彭威建;叶志光;杨守红;谭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3/02 | 分类号: | C01G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唐善新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耗 氧化铜 生产 方法 | ||
1.一种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个批次操作过程为:
S11溶铜工艺:在反应釜中加入金属铜和碳氨溶液,微负压下不断吸入空气,保持反应温度50~60℃,反应时间6~9小时;所述的微负压是在大气压-0.01至-0.02Mpa之间;
S12过滤工艺:过滤与溶铜工艺同步进行;
S13脱氨工艺:在脱氨反应釜中加入聚丙烯酸钠搅拌均匀,减压下进行脱氨反应,保持反应温度70~80℃,反应时间2~3小时;所述的减压是在大气压-0.03至-0.08Mpa之间;
S14浓缩工艺:脱氨后的溶液进入浓缩釜,控制浓缩温度90~100℃,反应时间5~6小时;
S15离心工艺:浓缩后的固体和换热后的上清液一同进入离心机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碱式碳酸铜固体,含铜清液回收加入到溶铜工艺中;
S16煅烧工艺:得到氧化铜成品;
2)第二个批次操作过程为:
S21溶铜工艺:在第一个批次完成步骤S11后进行该步骤,操作步骤与第一批次操作相同;
S22过滤工艺:与第一批次步骤S12操作相同;
S23热交换工艺:当过滤工艺S22完成时,第一批次刚好完成浓缩工艺步骤S14,对第二批次完成过滤操作步骤S22后的冷物流与第一批次完成浓缩操作步骤S14后的上清液热物流进行换热,在上清液中加入氨水溶液控制pH为10~11;控制热物流出口温度为80~90℃、冷物流出口温度为70~80℃;换热器采用立式管壳式换热器,热物流走管程,上进下出,冷物流走壳程,下进上出;
S23脱氨工艺、S24浓缩工艺、S25离心工艺、S26煅烧工艺与第一批次对应的S13脱氨工艺、S14浓缩工艺、S15离心工艺、S16煅烧工艺操作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氨溶液配制是先往配液装置中注入氨水,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再以水喷淋配制,该过程是一个连续闭合的操作过程;碳氨溶液中CO2:NH3:H2O的物质的量比例为1:1 .3- 2:17-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1溶铜工艺所述的碳氨溶液的铜浓度达到80-140g/L时,关闭微负压;溶铜过程中挥发的氨气由风机送入配液装置形成闭合操作的一部分,进行循环利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过滤工艺所述的过滤工艺采用过滤反应釜过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3脱氨工艺所述的聚丙烯酸钠以铜氨滤液的体积0.2-0.6g/L的量加入;脱氨工艺收集氨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3、步骤S14和步骤S16产生的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回收利用进行碳氨溶液的配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1溶铜工艺所述的反应釜为不锈钢反应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能降耗的氧化铜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6煅烧工艺是将碱式碳酸铜固体在500~600℃下煅烧1~5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245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