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发送处理方法、数据接收处理方法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25374.X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5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倪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53 | 分类号: | H04W72/0453;H04W72/12;H04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刘伟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发送 处理 方法 接收 设备 | ||
一种数据发送处理方法、数据接收处理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X个用户设备组,其中,第x个用户设备组包括Yx个用户设备;对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Yx个用户设备对应的Mx个数据符号,分别进行补零操作扩展到Nx个数据符号,并进行Nx点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处理;对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经过DFT处理得到的Nx个数据符号,进行数据处理或者不进行所述数据处理后,映射到对应的资源单元RE上;对所述映射后的数据符号,进行NIDFT点的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处理。本申请可以降低数据发送端的PAPR,以及降低数据接收处理的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发送处理方法、数据接收处理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5G新空口(NR,New Radio)系统中,下行链路的波形通常为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上行链路波形可以同时支持OFDMA和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的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其中OFDMA波形的优点是灵活的资源分配,更容易与多天线技术结合,但OFDMA波形会导致发送信号具有较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发送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时,需要额外的回退功率才能保证发送信号处于PA的线性放大区,否则会导致非线性失真,并产生较高的带外泄露。而DFT-S-OFDM波形由于具有单载波特性,PAPR较低,不需要额外的功率回退,因此具有更高的发射功率,有利于上行链路的覆盖性能。
5G NR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面向52.6GHz以上频段的NR技术研究。当发送信号的频率较高时,空间传播的损耗较大,因此需要较高的发送功率保证覆盖,这将导致基站的能耗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处理方法、数据接收处理方法及设备,可以降低数据发送端的PAPR,以及降低数据接收处理的复杂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处理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确定X个用户设备组,其中,第x个用户设备组包括Yx个用户设备,X为正整数,x=1,…,X;Yx为正整数;
对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的Yx个用户设备对应的Mx个数据符号,分别进行补零操作扩展到Nx个数据符号,并进行Nx点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处理;所述Nx=2^nx,nx为正整数,且Nx大于或等于Mx;
对每个用户设备组内经过DFT处理得到的Nx个数据符号,映射到对应的资源单元RE上;其中,所述X个用户设备组的数据符号共映射到个RE上;
对所述映射后的数据符号,进行NIDFT点的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DFT处理;所述NIDFT=2^nIDFT,nIDFT为正整数,且NIDFT大于或等于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逆傅里叶变换IDFT处理的点数NIDFT通过第一参数确定,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基站侧的信道带宽和子载波间隔。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各个用户设备发送一个或多个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指示至少以下信息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53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