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快速加载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28147.2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8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洪嘉超;李鹏翔;萧豪隽;肖德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超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陈槐萱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快速 加载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快速加载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客户端发出SCSI命令,并由ISCSI层以及TCP/IP协议栈封装成IP数据包后,通过IP网络传输至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SCSI命令为块I/O命令;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IP数据包进行解封装后,恢复成SCSI命令,并通过SCSI命令对SAN存储设备发出块I/O读写请求;所述SAN存储设备基于所述块I/O读写请求从缓存的数据中获取对应的请求数据,并将所述请求数据通过ISCSI层以及TCP/IP协议栈封装成PDU数据包后,通过IP网络传输回所述客户端;其中,所述SAN存储设备缓存的数据由NAS设备从磁盘阵列中获取;所述客户端接收所述PDU数据包后进行解封装并组合成文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数据快速加载系统,实现数据的快速加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快速加载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网络存储系统主要有两种:附网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SAN)。按照存储网络工业协会的定义:NAS是可以直接联到网络上向用户提供文件级服务的存储设备,而SAN是一种利用Fibre Channel等互联协议连接起来的可以在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之间直接传送数据的网络。NAS是一种存储设备,有其自己简化的实时操作系统,它将硬件和软件有效地集成在一起,用以提供文件服务,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开放性、可扩展性。SAN技术的存储设备是用专用网络相连的,这个网络是一个基于光纤通道协议的网络。由于光纤通道的存储网和LAN分开,性能就很高。在SAN中,容量扩展、数据迁移、数据本地备份和远程容灾数据备份都比较方便,整个SAN成为一个统一管理的存储池,由于具有这些优异的性能,SAN已成为企业存储的重要技术。
但在实际应用中NAS和SAN也存在很多缺陷,越来越不能满足IT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信息爆炸性地增长的需求。
如NAS设备存在如下缺陷:
(1)数据的传输速度慢,因为NAS只能提供文件级而不能提供块级的数据传输;
(2)数据备份时性能较低,NAS在数据备份时要占用其大部分网络带宽,其它I/O性能受到影响;
(3)只能管理单个NAS,很难将位于同一局域网中的多个NAS集中管理。
SAN也存在以下缺陷:
(1)设备的互操作性较差,不同厂家的设备很难互操作;
(2)构建SAN成本高,目前只有实力较大的企业构建自己的SAN;
(3)管理和维护成本高,企业需要花钱培训专门的管理和维护人员;
(4)SAN只能提供存储空间共享而不能提供异构环境下的文件共享。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快速加载方法及系统,实现了在IP协议下融合NAS和SAN的统一存储网络系统,通过全局多协议文件系统,统一存储网络能同时支持文件协议和块协议,实现NAS设备和SAN设备在IP上的无缝融合,满足应用开放性、高扩展和海量存储的需求,通过iSCSI实现统一存储网络能同时为客户提供文件I/O和块I/O服务,具有NAS和SAN二者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快速加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客户端发出SCSI命令,并由ISCSI层以及TCP/IP协议栈封装成IP数据包后,通过IP网络传输至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SCSI命令为块I/O命令;
所述应用服务器对所述IP数据包进行解封装后,恢复成SCSI命令,并通过SCSI命令对SAN存储设备发出块I/O读写请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超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超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81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