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态护坡的联合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29336.1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2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涛;田江涛;刘维;李志明;贾金青;沈向军;涂兵雄;白海峰;高军程;郭晓峰;高仁哲;王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4;E03F5/10;E03F3/04;E03F5/22;A01G2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28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态 护坡 联合 支护 体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生态护坡的联合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的联合支护体系包括坡面生态防护系统、供水系统和支护系统。本发明采用了预应力锚杆与预应力锚索的锚固体系和坡面生态防护体系,既满足了对山坡坡体的稳固性,又达到了绿化边坡的目的。本发明通过微润管为植物提供相应的所需水分,从而达到自控水的能力,降低了养护费用,节约了资源。本发明采用了调和土壤,可达到垃圾回收、变废为宝的目的,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本发明采用了供水系统,通过天然和人工两种补水方式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与传统的补水结构相比具有节约人工成本、节约资金的益处。本发明造价更低、市场潜力巨大、绿色覆盖率更高、更可以体现生态原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态护坡的联合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高边坡地质灾害频发,为防止次生地质灾害,满足特定工程需要,须采取技术手段对高边坡进行综合防护,增强其整体性、稳定性与美观性。现有高边坡的加固措施包括:预应力锚索加固(张永防、王秉勇,用锚杆框架护坡加固南昆线膨胀土边坡的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00)、锚杆(土钉)加固、注浆加固(牛学良、付志亮等,岩石注浆加固实验与巷道稳定性控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等,岩体表面的防风化措施包括:砌体封闭(ZL200420023549.4)、喷射(网喷)混凝土(刘永杰、冯秀强,高强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应用,中州煤炭,2009)等,坡面美观措施包括:客土喷播(陈晓斌,客土喷播法在石质边坡绿化中的应用,公路,2004)、铺设无土基质草毯(ZL200669775Y)、坡面基部设置槽道种植藤蔓植物(ZL200610061899.3)、坡面铺设土工格室固土绿化(ZL01267268.8)等。
但是,现有的工程加固措施与防风化措施存在以下缺陷:
1、工程加固措施过于粗放,且缺少美观性。现有的绿化措施则只追求绿化效果,不考虑土体稳定与防风化问题。
2、现有技术中同时对高边坡进行防护与绿化处理,只能先进行加固施工、再进行防风化施工、最后进行绿化施工,工序繁琐,造价昂贵,且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设计一种既能兼顾绿化效果和土体稳定,又同时对边坡进行防护与绿化处理且工序简单造价低廉的用于生态护坡的联合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生态护坡的联合支护体系,包括坡面生态防护系统、供水系统和支护系统,所述坡面生态防护系统为五层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防护层、微润管层、保温控水层、生态层和外保护层,用于实现边坡的绿化工程;所述供水系统由管道、集水池和抽水泵组成,用于为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所述支护系统包括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索、上部锚头和下部锚头,用于将坡面生态防护系统固定在边坡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保护层包括可降解纤维层和钢丝网层,钢丝网层位于可降解纤维层之上。
进一步地,所述抽水泵安装在集水池内,抽水泵经管道与微润管层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杆的外端位于外保护层外、用上部锚头固定,预应力锚杆与防护层的连接处用下部锚头固定,预应力锚杆的内端打入山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锚索的外端位于外保护层外、用上部锚头固定,预应力锚索与防护层的连接处用下部锚头固定,预应力锚索的内端打入山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坡面生态防护系统由多个2×2m的方形生态毯组成,方形生态毯沿边坡纵横排列,铺满整个边坡;每个方形生态毯通过一套支护系统固定在边坡上;自上至下的第一排方形生态毯用预应力锚杆、上部锚头和下部锚头固定,则第二排方形生态毯用预应力锚索、上部锚头和下部锚头固定,依次交替。
进一步地,边坡最底下一排方形生态毯的底部边缘与路面之间设置垫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交通大学,未经大连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93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制动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倾倒的驾驶舱生产线